打开APP

研究揭示新型DNA链置换反应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张钠课题组,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揭示了G四链体中自发进行基于非经典Hoogsteen氢键配对的新型DNA链置换反应,实现了G四链

2023-09-26

Nature子刊:人脑中的环状RNA是为神经元身份和神经精神疾病而定制的

总体来说,成瘾相关基因优先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产生circRNA,自闭症相关基因优先在锥体神经元中产生circRNA,而癌症相关基因优先在非神经元细胞中产生circRNA。

2023-09-26

研究揭示真菌促进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多形态微生物组被列为癌症的新标志物,促进了人类对癌症认知的重大突破。肿瘤内微生物组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2023-09-26

成果登上Cell,解决百年科学难题,两位95后博士转身创业,推动美妆原料源头创新

赵亚冉和陈家悦已经取得了科研工作者们梦寐以求的成绩,而他们为未名拾光定下的远大征程,正在徐徐展开。

2023-09-26

欧洲心脏杂志:为不同房颤风险人群筑起一级预防屏障

最终得出,控制代谢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和超重肥胖,是不同年龄和遗传风险群体房颤预防策略的关键部分;通过控制代谢因素,在遗传风险低的人群里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相比高遗传风险人群也能起到更多新发房颤的预防。

2023-09-26

Carl June点评瑞士军刀T细胞:一个T细胞靶向多个肿瘤靶点

这项首次表明,单个TCR可以识别多个TAA,这一点特别有用,因为能够识别多个TAA具有累加效应,并可能限制肿瘤免疫逃逸。因此,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转化意义,可用于开发新的TCR-T细胞疗法。

2023-09-26

《Advanced Science》:可时序控制污染物检测、降解并随后自杀的智能合成细菌

作者利用模块化的理念构建了一株人工合成智能细菌,在时序控制下不依赖外源诱导剂,完成水杨酸的检测、降解和菌株自毁。

2023-09-26

研究发现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新指标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团队与血液内科冯俊团队于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中科院1区)发表题为“Multimodal Imaging Char

2023-09-26

JAMA Pediatrics:发表矮小队列分子诊断率相关研究成果

国际著名杂志JAMA Pediatrics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仉建国教授、吴南教授团队关于矮小患者分子诊断率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矮小症的外显子

2023-09-26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协作 “修补”车祸患者颅颌面外伤

在与多个学科配合救治颅颌面创伤骨折患者过程中,成形外科颅颌面专业团队充分发挥了其专业特点:数字化精准复位、隐蔽切口和“无瘢痕”缝合技术,不断探索技术的极限。目前,在麻醉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

2023-09-26

《自然·医学》综述: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迎来新时代了吗?

我们对AD发生发展的认知已经与前人大大不同,基于液体活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和新药的临床结果带来了AD领域内一阵新风,以此为基点,AD诊疗将走入全新的时代。

2023-09-26

研究揭示水稻DELLA蛋白抑制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新机制

本研究系统解析了DELLA抑制基因表达以及赤霉素快速激活基因转录的染色质修饰基础,揭示了水稻赤霉素信号传递中的表观调控新机制。

2023-09-26

《自然·代谢》:当馋鬼和减肥全都要!科学家找到支配能量代谢的神经元,可以增加热量消耗,不用管住嘴也能减掉肥

虽然KDS2010的最初猎物是帕金森病,但这回在肥胖治疗领域也展现了拳脚。啥也不多说,这药搞快点儿!

2023-09-26

JTO:赫捷团队破解肺癌脑转移免疫逃逸之谜!

赫捷团队的这个研究系统的研究了肺癌原发灶和脑转移灶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脑转移免疫逃逸的潜在机制,为将来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3-09-26

象甲总科系统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象甲总科是一类非常繁盛的昆虫,已描述超过6万个物种,是当今自然界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晨阳等通过对前人发表的象甲总科数据集进行重新系统发育分析,构建了可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