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细胞中的蛋白-代谢物相互作用组有助身体适应健康压力
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揭示了一个巨大的相互作用网络,表明细胞如何实时调整以承受对我们健康的压力。
Nature子刊:张亚力团队发现感知碱性物质的新型味觉感受器
该研究发现,通过一种新发现的味觉感受器,果蝇能感知碱性物质。虽然这一研究是在果蝇中进行的,但它可以为未来其他动物的碱味觉研究提供基础。
2022年度小核酸药物营收排名TOP10
小核酸行业发展历史较短,首款反义核酸药物于 1998 年获批上市,首款siRNA 药物于 2018 年获批上市。目前,全球仅有十余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除 Spinraza 作为孤儿药在中国获批上市外
Nat Commun | 张华凤/高平合作发现分泌蛋白酶PRSS35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外陷阱而影响肝癌进程
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细胞内的许多蛋白及其所介导的分子通路发生了变化,以满足肿瘤细胞生存和快速增殖的需求【1, 2】。同时,作为人体最主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肝脏分泌蛋白质组也必然发生了
JAMA Network Open | 张惠杰团队首次证实限时饮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管理手段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挑战【1】。我国一般人群中约有29.2%的成年人患有NAFLD【2】,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重可以改善肝脏脂肪含量和代谢紊乱【3】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者们发现了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靶点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骨折风险增加,由绝经期间雌激素缺乏引发。干细胞过早衰老被认为是PMOP骨恶化的关键发病机制。
2023EBC丨华大智造DNBSEQ-G99新增6家合作伙伴签约
华大智造始终致力于成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坚持在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的持续战略投入。
剑桥大学: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分子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弥漫性癌症(HDG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癌症综合征,归因于CDH1内的种系突变,该种突变导致多达3%的胃癌。
苏州大学研究者们揭示了神经胶质瘤生长的关键信号分子
目前的传统治疗对提高胶质母细胞瘤(GBM)和其他高级别胶质瘤(HGG)的生存率的作用非常有限。
Advanced Materials:阎锡蕴/范克龙团队开发多肽抗氧化纳米酶,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研究团队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缺乏高效低毒治疗药物的难题,发明了一种多肽抗氧化纳米酶,其中的多肽能够靶向溶解血栓,MnO2纳米酶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催化活性
Immunity | 刘俊岭/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STING调控脓毒症感染的作用机制
全球每年有约有5000万例脓毒症患者,其中死亡人数超20%,每年死于脓毒症的患者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5。脓毒症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感染造成的凝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
嚯!营收超111亿!万泰年报数据大公开!
万泰生物于2023年3月20日披露年报,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11.85亿元,同比增长94.5%;实现归母净利润47.36亿元,同比增长134.3%,增幅连续3年保持在133%以上的高速增长;
BioNTech继续推进抗癌事业,预付款2亿美元,与华人团队合作开发下一代CTLA-4单抗
OncoC4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刘阳教授表示,由于其特定的作用机制,我们相信ONC-392有潜力扩大CTLA-4靶向的免疫治疗范围。
研究发展出结构无损的高质量冷冻电镜晶态冰样品
大量实验数据证明,低降温速率制备的冷冻电镜样品有助于恢复数据采集时样品的束诱导漂移,但降温速率过低经常导致晶态冰的形成。
成瘾的脑机制领域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效初团队创新性地探索白质信号是否能够有效地反映吸烟成瘾者大脑异常变化,以及是否能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