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生物研究

_getArticleList_v1609_0_1_10

复旦大学科研新发现:胃癌标志物身兼两职,助力精准医疗

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胃癌进展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还强调了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CCT6A 在重编程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

2025-08-18

新进展!Commun Biol:人脑类器官展现学习记忆基础能力,神经科学研究添新模型

本研究发现人类神经类器官具备突触形成、受体表达、即时早期基因激活等学习记忆所需基础要素,可作为研究神经生理和神经疾病的工具,为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2025-08-18

《癌细胞》:教科书又要改了!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树突状细胞竟能清除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T细胞入瘤抗癌

树突状细胞不仅能通过呈递抗原激活抗肿瘤免疫,还能通过“铲恶锄奸”改善抗肿瘤免疫。

2025-08-18

Cell子刊:华人团队开发新型微针贴片,促进心肌梗塞后的心脏修复

该贴片通过持续释放 IL-4 诱导巨噬细胞介导的促修复微环境,不仅能推动心肌细胞重返细胞周期进行增殖,还可有效抑制内皮炎症信号转导。

2025-08-18

Cell:“读心术”来了!脑接机口实时解读“内心独白”,自带密码保护,防止隐私泄漏

这项研究代表着能够准确解码内部言语的脑机接口的重大突破,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来保护使用者的隐私,推动了其实际应用。

2025-08-18

今天长出一颗肝,明天再造一块骨!上海大学苏佳灿教授团队最新综述,详解类器官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作用

从脑组织的神经再生到肝脏、肠道、骨骼和软骨的修复,类器官不仅能够高度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还能在体内实现长期存活和功能整合。

2025-08-18

上海交通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整合酶催化与经典合成化学的新策略,用于构建杂萜类化合物。

2025-08-17

中大团队以绝育雄蚊和“伊蚊天敌”对抗基孔肯雅热

张东京表示,“在过去4年,我们一直在广州老城区小范围释放经辐照绝育雄蚊,发现因有绝育雄蚊的存在,释放区的雌蚊叮咬指数下降了70%-80%。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环保、特异性强的蚊媒防制技术。“

2025-08-17

《细胞》子刊:他汀又立大功!中国科学家建立最大胰腺癌类器官库,首次证实他汀可改善胰腺癌化疗耐药问题,超7成晚期患者或可获益

研究者在患者的现有治疗方案中增加阿托伐他汀(80 mg/天),37名患者完成了治疗,其中26例(70.3%)在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肿瘤标志物下降超过20%,显示出对治疗的响应,肿瘤大小显著缩小。

2025-08-16

汪阳明团队创新双组学技术MAPIT-seq:在单细胞水平同时绘制RNA结合蛋白作用图谱与基因表达图谱的新利器

MAPIT-seq在检测互作图谱的同时可以同步获取转录组信息,实现功能结合与表达背景的双重解析。

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