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通讯》:曹雪涛/王春梅/徐瑞华课题组合作,发现影响胃癌免疫治疗的关键位点!
研究者们在论文中表示,本次研究初步提示了MFSD2A作为胃癌免疫治疗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以及增敏免疫治疗靶点的价值,但后续仍需进一步分析MFSD2A更适合单独使用还是联合应用
NRCO权威综述: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正高歌猛进,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机遇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从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可手术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大厦”还远未建成,天空飘着各种各样颜色的云,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数据,还需要先进的检测手段、常态化多学科会诊和药物可及性等
研究者们揭示了新机制可能为提高恶性胶质瘤治疗效果提供一种新的靶向策略
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标准治疗包括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然后同时进行放射治疗和替莫唑胺(TMZ)辅助治疗。
药理学报:B-AP15靶向USP14和UCHL5可能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策略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的发展,结直肠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提高。
Nat Immunol:CTLA-4细胞质尾巴融合可增强CAR-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在一种前景广阔的称为CAR-T 细胞疗法的免疫疗法中,患者的 T 细胞经过基因改造后能更好地识别和攻击癌细胞表面上的抗原。这种疗法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淋巴瘤和白血病,但它也有缺点:在杀癌狂潮中,许多经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者们揭示了膀胱癌的治疗靶点
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约有57万新诊断病例,20万人死亡。近30%的BCA患者在最初诊断时存在肌肉侵袭性肿瘤和晚期。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研究者揭示HSPA8作为ETV4的辅助激活剂是治疗肝癌的潜在靶点
肝细胞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虽然大约50%的肝癌患者接受了系统治疗,但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5年总生存率(OS)远不能令人满意,其详细机制尚不清楚。
抢先合作,共创未来!世界肿瘤早筛大会“商业化大会”9月15日将在穗开幕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我国投入了人力物力来发展癌症早筛早诊早治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癌症早筛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重塑着我国癌症早筛早诊早治事业的格局。
Cell Metabol:常见的抗凝血剂华法林或能重定向作为新型癌症疗法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血液稀释剂华法林(Warfarin)似乎拥有潜在的抗癌特性,通过对人类细胞和小鼠进行研究后,研究者指出,华法林能阻止肿瘤干预细胞在检测到突变
《自然·免疫学》:T细胞这么快就“不行”了!最新研究显示,CD8阳性T细胞耗竭在接触肿瘤后6小时即可发生
研究者们表示,CD8+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内出乎意料地快速耗竭,无疑对过继性细胞疗法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利,未来需要尽快阐明各方面的耗竭调控机制,从而让CD8+T细胞快速恢复自己的杀手本能,或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