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这些“舌尖上的院士”都很忙
2020年的春天有一些特殊。疫情使得人们更多时间待在家中,延缓了各地开工的步伐,也给春耕生产带来了压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有一群科学家一直忙碌着——他们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舌尖上的院士”。每年12月,“米院士”袁隆平都会来到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育种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科研攻关。今年也不例外。哪怕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90岁的袁隆平仍然
7位华人学者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
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分别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黄永刚(Yonggang Huang)、华泰立(Terence Hwa)、 曹颖(Doris Y. Tsao)
李兰娟团队:SARS-CoV-2出现可改变其致病性的突变,体外感染最大显示270倍差异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2日早上6时38分,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已超256万,死亡病例达176926例。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经发生变异,至于这种变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4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发布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
施一公“开学第一课”火了
4月19日,西湖大学微信公号发布了校长施一公的“开学第一课”演讲视频。虽然此次“开学第一课”是专门为中学生设计的,但发布后半天时间浏览量即超过10万,微信朋友圈里也引来诸多好评。施一公“开学第一课”视频截图。在“第一课”中,施一公首先和大家分享了最想对学生们说的8个字——独立思考、尊重科学。随后,施一公从科学史的维度,讲述了科学发现之美,分享了他从事科学研究
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武汉
4月8日,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文章“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论文由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第一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日前,CGTN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彼得·福斯特(Peter
著名植物学家周俊逝世 今年以来中国已痛失12位院士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3月27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周俊,因病于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岁。周俊,1932年2月生,江苏东台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他曾担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多年,并筹建了该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目
7位中国学者受邀加入!Cell学术顾问委员会“扩容”
近日,《中国科学报》注意到,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官方网站更新了《细胞》(Cell)杂志学术顾问委员会名单。高福、周琪、王宏伟、黄三文、高彩霞、陈玲玲、张泽民等7位中国科学家入选。加上2013年入选的曹雪涛和邓宏魁,Cell学术顾问委员会已有9位中国学者。目前,该委员会共有119人。Cell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自
3.8女神节特辑|医药圈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掌门!
适逢“三八”国际妇女节,梅斯医学在此致敬所有奋斗在医药圈的女神们,感谢她们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她们自信大方、聪慧坚韧,用她们智慧的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今天,梅斯医学/生物谷带您走进打破职业瓶颈,创办、管理着一家家的医药企业的“女掌门”们。以下排序不分先后。
对话新冠肺炎首例肺移植主刀:肺已萎缩成豆腐干样
2月29日,“我国肺移植第一人”、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团队历经5个小时在江苏无锡成功进行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3月1日,陈静瑜表示,这名新冠肺炎患者双肺功能已严重受损,在对这名危重症患者进行综合的手术指征评价后,他和团队冒了很大的风险来进行这样一台探索性手术,就是为了更多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的病人和濒临死亡的病人,给他们一个生的希望。
JMCC创刊50周年:一如既往追求严谨与影响力
田蓉1,Michael Regnier21麻醉与疼痛医学系和2生物工程系,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美国今年是分子与细胞心脏学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JMCC)创刊50周年,作为新一届JMCC期刊主编(田蓉)与责任主编(Michael Regnier),我们很高兴能够在这里程碑的时刻接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