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玉隆:“时代造就了我,不能愧对时代”
三十多年春华秋实,他把很多人认为“不起眼”的检验医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开创性提出实验室标准化和检验学科的“理念革命”;数十载呕心沥血,他不遗余力呼唤检验医学与临床结合,强调科学与严谨是检验医学的灵魂。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科学技术委员会检验医学学会主任委员……最多时,他曾担任检验领域的6个“主委”。在中国检验医学界,丛玉隆的名字如雷
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发表研究长文
2018年1月4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于《科学》(Science)以研究长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剪接体第一步催化反应状态的结构》(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这是该研究组于2017年5月解析了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体(C* complex)结构
细胞免疫治疗深耕者赵阳兵
2017年是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丰收年。来自Novartis的Kymriah和来自Kite Pharma(Gilead收购)的Yescarta相继获得FDA批准在美上市。中国方面,复星医药牵手Kite Pharma设立合资公司复星凯特,旨在将Kite Pharma的KTE-C19产品技术引进中国。其他国内上市公司如安科生物、佐力药业、冠昊生物等均以不同形式参与CAR-T治疗的市场化推进。
“把论文变成药”:屠呦呦团队的新年期望
“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显焦急。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屠呦呦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谈起了她的新年期望。期望一:发现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自1969年正式接触抗疟药,至今近50年的岁月中,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她和研究团队从东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揭晓
2018年1月1日,由《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主办的“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2017年,我国医疗领域群星闪耀、成果颇多。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此次评选活动希望评选出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发展、推动全民健康,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年度医学进展和医学新闻人
安可济应康博士:LDTs强者愈强,监管是关键——生物谷专访
作为由生物谷主办的“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发展论坛”的特邀嘉宾,应博士将会在2018年3月9日的研讨会上给大家带来精彩的演讲。本次论坛旨在通过聚焦新兴检测技术的发展和LDTs的监管问题,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应用,服务于患者,共同探讨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的讨论与机遇,给到与会者借鉴和助力。在会议开始前,生物谷小编有幸采访到了应博士。 生物谷:应康博士您好,作为第三方实验室发展论坛的特邀嘉宾,首先非常
国产宫颈癌疫苗蓄势待发 探秘大肠杆菌疫苗工厂
一个世纪以前,肿瘤病毒研究先驱Rous Peyton率先提出无细胞过滤因子可致禽类肉瘤,语出惊人的实验结论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与认可;半个世纪后,耄耋之年的Rous Peyton才因此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时至今日,多种导致动物肿瘤的病毒被先后确认,而HPV病毒与女性宫颈癌之间的关联无疑最为引人注目。但若仅将HPV与宫颈癌画上等号却失之片面:HPV(Human papillomavirus
安进亚洲研发中心张明强:在张江,为中国人做一款原创新药!
“风来了!”这恐怕是中国生物医药从业者本年度的“最强心声”。有人说,2017年是中国新药研发的元年:突破性新政频出,政策利好涌现,市场潜力无穷,科学家、资本和企业同力协契,必然会催生一个生物医药创新及发展的新时代。好时代的开启也同样需要好生态。在中国,说到生物医药创新,便不能不提上海张江。据权威数据显示,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国家每年用于新药开发总预算的30%投入张江,全国
Hepatology封面:王福俤与闵军霞团队合作揭示铁死亡的肝损伤新机制
营养发现团队又有新成果啦!国际著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肝脏学》八月期封面故事在线发表了王福俤与闵军霞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Characterization of Ferroptosis in Murine Models of Hemochromatosis”。封面解读:黄鼠狼给鸡拜年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不同于凋亡而依赖于铁离子的细胞死亡新方式。鸡代表健康生命或健康肝
重磅!《自然》年度十大人物揭晓,两名华人学者入选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众人翘首以盼的2017十大人物名单正式揭晓,以表彰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人。我们很高兴地看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与Broad研究所的David Liu教授两名华人学者入选榜单。潘建伟教授在《自然》杂志的榜单中被誉为“量子之父”。今年7月,他的团队将地球上一个光子的量子态传送到了1400千米高空轨道卫星上的一个光子上,创造了一项纪录。9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