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不好,但真的会使人快乐?!最新Neuron研究:短期睡眠剥夺会使多巴胺释放增加,带来暂时的愉悦感和随后几天行为上的积极变化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2-01 11:54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睡眠剥夺与多巴胺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还向我们展示了大脑如何通过微妙而强大的方式来应对和调节来自环境的压力。
你是否曾经在深夜时分,面对着电脑屏幕或者手机,明明知道应该去睡觉了,但还是不由自主地继续刷短视频、看剧、打游戏?
确实,在现代社会中,熬夜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常说熬夜不好,容易使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抵抗力下降等等。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熬夜呢?真的是因为每到晚上就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吗?或许是因为熬夜可以让人感到快乐!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科学研究表明,短期的睡眠剥夺可能会引起大脑中多巴胺水平的升高,从而带来愉悦感和行为上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项最新的Neuron研究成果!
研究背景
在我们被生活的洪流推动着不断向前的同时,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这些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仅为生活增添了未知的惊喜,也偶尔带来了挑战。
然而,当这种情绪的波动变得过于剧烈且频繁时,可能就不仅仅是日常的心情变化了,而是情感障碍的表现。情感障碍是一种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最常见的两种情感障碍是抑郁症和躁狂症。抑郁症会让人感到悲伤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躁狂症则让人异常兴奋和活跃,但这种过度的兴奋会干扰正常的思维和行为。
在情感障碍中,最常见的特征之一就是睡眠和昼夜节律(俗称生物钟)的改变,因为这两者通常会驱动人体情感状态的变化。根据此前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的情绪有时候就像是气候,可以因为外界的一些“气候变化”比如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动,或是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例如,在动物实验和人体中,睡眠和昼夜节律的失调是情感障碍中常见的问题。当人或动物睡眠不足时,他们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可以通过控制睡眠来调节情绪,比如睡眠剥夺有时候能缓解抑郁状态。
在情感障碍和睡眠调节中,多巴胺系统的变化被广泛涉及。多巴胺是大脑中一个重要的化学物质,它在调节睡眠和情绪状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多巴胺系统的变化与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很大关系。例如,在一些特定的大脑区域,多巴胺的活动增加可能会导致躁狂症的行为,而其活动的减少可能与抑郁症相关。
实验设计以及流程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这一现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引入一种“混合自动睡眠剥夺装置”,在小鼠中诱导情感状态的转变。这种混合自动睡眠剥夺平台结合了传统的“花盆”和“旋转梁”方法,旨在自动中断小鼠的睡眠,模拟人类在压力或疾病状态下可能经历的睡眠质量下降。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精确控制实验条件,评估睡眠剥夺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图1. 混合自动睡眠剥夺装置
研究者使用遗传编码的多巴胺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大脑特定区域的多巴胺活动,并结合化学遗传学技术精确控制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
急性睡眠丧失会带来积极的行为变化
实验的结果非常有趣,研究人员发现急性睡眠丧失导致小鼠行为状态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活动强度增加、社会互动增多、性行为频率上升(如与同伴的正面互动和性行为的增加),以及抑郁症状减轻(图2)。所有这些行为上的转变都与多巴胺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光度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大脑特定区域的多巴胺水平如何响应睡眠剥夺。实验观察到,在睡眠剥夺期间,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释放显著增加,这与它们表现出的超常活跃性和减少的抑郁样行为紧密相关。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多巴胺系统在调节情绪和行为中的核心作用,并暗示该系统可能是治疗情感障碍的一个潜在药物靶点。
图2. 睡眠剥夺对小鼠社交行为、性行为的影响
那么,睡眠剥夺是如何影响多巴胺的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验证不同途径在行为状态转变中的角色。例如,他们使用遗传编码的多巴胺传感器来实时追踪大脑特定区域的多巴胺动态,并结合化学遗传学技术精确调控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
他们发现,长时间的睡眠剥夺可以增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特别是在那些富含多巴胺的脑区,例如在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多巴胺依赖性的神经可塑性改变可能与睡眠剥夺后观察到的行为适应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增强有关。
图3. 睡眠剥夺可以重塑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
此外,研究人员还关注了急性睡眠丧失对“学习无助”模型的影响。这是一种用于模拟抑郁症状的经典行为模型,在此模型中,动物在接受不可避免的负面刺激后会表现出放弃逃避的努力。研究发现,经历过急性睡眠丧失的小鼠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其逃避失败的次数明显减少。这意味着短期的睡眠剥夺可能具有抗抑郁的效果,能够帮助逆转因学习无助引起的行为表现。
深入分析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人员指出,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多巴胺活性的增加可能是急性睡眠丧失发挥抗抑郁效应的关键因素。作为调节情绪和行为的重要神经递质,多巴胺活性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小结
总之,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睡眠剥夺与多巴胺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还向我们展示了大脑如何通过微妙而强大的方式来应对和调节来自环境的压力。
如同这篇论文所展示的,每一个被打破的常规和每一次的不眠之夜,都可能是我们大脑在重新编排其化学和电路图谱的时刻。这种对日常生活变动的适应,不仅是生存的策略,也是一种深刻的生物学艺术。
在未来,随着我们对这些神经机制了解的深入,我们可能能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来治疗情感障碍,甚至可能学会如何引导我们的大脑,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时,能够更加稳健地驾驭情感的波浪,做一只心态平和但快乐的“卡皮巴拉”!
图片来源自千库网
参考文献:
Wu, M., Zhang, X., Feng, S., Freda, S. N., Kumari, P., Dumrongprechachan, V., & Kozorovitskiy, Y. (2024). Dopamine pathways mediating affective state transitions after sleep loss. Neuron, 112(1), 141–154.e8.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3.10.0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