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甲醇脱氢酶生物合成过程及组装机制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再经生物转化合成众多化学品的杂合固碳方式,已成为克服这一挑战的重要方法。当前,甲醇生物转化技术发展受限于转化速率与转化
研究人员利用量子弛豫实现单分子水平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石发展教授团队与南开大学苏循成教授团队合作,在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的生物传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基于量子弛豫技术实现了单分子水平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
上海交大研究团队面向真实语境,定量解析“非编码突变→基因表达”,助力复杂疾病研究
这项工作试图回答临床与科研界长期的两大难题:一个非编码突变,会让目标基因“上调还是下调”?影响到底有多强? 更关键的是,答案会随组织、细胞类型甚至疾病状态而改变。
Nature:生物催化发现的范式革命——“实验-数据-AI”闭环,高效链接分子与功能
研究人员巧妙地将大规模的“蛮力”实验筛选与“智慧”机器学习相结合,成功开发出一个名为CATNIP的预测工具。
Stem Cell Rep:线粒体“罢工” 肾脏在呼救?APOL1基因突变如何引爆肾病危机
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借助“迷你肾脏”类器官与干细胞技术揭开了APOL1相关肾病的神秘面纱,原来,问题出在细胞里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上。
Nat Biotechnol:细胞里的“社交网络”被破解!35万次RNA-蛋白对话如何改变未来医学进展?
研究首次实现了对细胞内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全面测绘;这项研究如同为科学家配备了一台“分子社交网络监测器”。
Science:AI的“矛”与生物安全的“盾”——对基因合成筛选体系的首次大规模红队演习
长远来看,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终将迎来一个AI能够设计出与自然界中任何已知蛋白质都毫无序列相似性的全新功能分子的时代。到那时,单纯依赖序列筛选的“防火墙”将彻底失效。
Nat Cancer:癌细胞“隐身术”被破!新发现让免疫系统重拾“火眼金睛”
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AML抵抗免疫治疗的秘密,即癌细胞表面的一种特殊蛋白SLAMF6如同“隐身斗篷”一样能帮助其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
Neuron:大脑“超清摄像头”问世!神经观测有望进入新时代
Neuropixels Ultra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记录数千个脑细胞的活动,如同为大脑安装了一台“超清摄像头”。
相分离研究登上Nature:超越转录调控,mRNA协调易凝聚蛋白稳态
该研究揭示了细胞核内的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内稳态调控机制——interstasis,该机制协调了细胞中的易通过相分离形成生物分子凝聚体的蛋白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