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人员利用量子弛豫实现单分子水平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石发展教授团队与南开大学苏循成教授团队合作,在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的生物传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基于量子弛豫技术实现了单分子水平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
上海交大研究团队面向真实语境,定量解析“非编码突变→基因表达”,助力复杂疾病研究
这项工作试图回答临床与科研界长期的两大难题:一个非编码突变,会让目标基因“上调还是下调”?影响到底有多强? 更关键的是,答案会随组织、细胞类型甚至疾病状态而改变。
JAMA子刊:口腔菌,太危险!12万人研究发现,特定口腔菌组合的风险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患胰腺癌风险升高244%
为了寻找口腔微生物与胰腺癌之间的具体关系,纽约大学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测序技术评估了胰腺癌相关的口腔细菌/真菌类型,并以微生物风险评分(MRS)量化风险。
研究揭示Foxn3在视网膜细胞纤毛发生的关键调控作用
研究揭示了Foxn3是视网膜纤毛发生关键的抑制转录因子,视网膜特异性敲除Foxn3会导致非感光细胞中纤毛基因的异位表达及纤毛发生异常,进而引发视觉功能障碍,为视网膜纤毛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干预新靶点。
细菌类组蛋白H-NS翻译后修饰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团队,梳理了细菌类组蛋白H-NS的多种翻译后修饰模式,提出这些修饰模式构成“细菌类组蛋白密码”,揭示了H-NS通过翻译后修饰驱动细菌基因组进化的精密机制。
Nature:生物催化发现的范式革命——“实验-数据-AI”闭环,高效链接分子与功能
研究人员巧妙地将大规模的“蛮力”实验筛选与“智慧”机器学习相结合,成功开发出一个名为CATNIP的预测工具。
Nature Methods:破译RNA的折叠密码——当进化“剧透”了三维结构的秘密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名为CaCoFold-R3D的计算方法,它像一位精通进化语言学的密码破译专家,通过倾听数亿年进化留下的“回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一次性地预测出RNA的二级结构和关键的3D结构基序。
Stem Cell Rep:线粒体“罢工” 肾脏在呼救?APOL1基因突变如何引爆肾病危机
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借助“迷你肾脏”类器官与干细胞技术揭开了APOL1相关肾病的神秘面纱,原来,问题出在细胞里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上。
Cancer Cell:卢煜明院士团队发表重磅综述——cfDNA片段组学开启癌症无创诊断新纪元
该内容系统阐述了通过分析血液中cfDNA的断裂模式来早期发现癌症的最新科学突破,为液体活检技术开辟了全新方向。
Nat Biotechnol:细胞里的“社交网络”被破解!35万次RNA-蛋白对话如何改变未来医学进展?
研究首次实现了对细胞内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全面测绘;这项研究如同为科学家配备了一台“分子社交网络监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