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脑膜炎主要病原体类群特有繁殖方式调控基础和进化途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本项研究以异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deneoformans,研究隐球菌科真菌有性生殖的模式病原体)为研究模型,构建了该病原体中首个转录因子基因缺失菌株库。
两项新研究表明花生、草药和香料可能对肠道微生物组有积极影响
在两项独立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美国人普通饮食微小改变---每天在饮食中增加一盎司的花生或大约一茶匙的草药和香料---的影响,发现这会改善肠道微生物组。
利用微生物发电的胶囊内镜,可畅行最百转千回的小肠!
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管道,盘曲于腹腔内,全长约4-6米,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相关疾病的诊治都较为困难。
Nature:震惊!某些肠道细菌竟能增强运动的动力,提高运动表现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小鼠中发现某些类型的肠道细菌激活了肠道中的神经,从而促进了运动的欲望。他们揭示了这种肠道到大脑的途径,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肠道细菌能促进运动表现。
Global Change Biology:揭示增温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组装过程差异
气候变化会影响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的过程,然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增温的响应及适应过程与机理尚不明确,对未来气候变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预测带来了新的挑战。
Microbiome:揭示水稻种子内生核心微生物组垂直传播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创新团队建立了水稻内生微生物资源库,并通过多尺度微生物组学分析,阐明了种子内生核心微生物组功能及其垂直传播机制。
餐厨垃圾短期存放时微生物抗性组和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是提高资源化利用的前提。餐厨垃圾有机物含量高、湿度大,是微生物(特别是抗生素抗性细菌及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热区”。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MiRNA-149-3p型肠道微生物区系缺陷与增强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一般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组慢性异质性胃肠道疾病。从临床角度来看,IBD对许多患者来说并不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它是一个经常复发的终生负担。
Nature:中美科学家联手发现溶木聚糖拟杆菌通过降解肠道尼古丁降低脂肪肝发病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小鼠肠道中分离出了一种能够分解尼古丁的细菌。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1篇Nature+1篇Cell子刊揭示肿瘤内细菌有助肿瘤进展和抵抗治疗
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菌如何侵入肿瘤,并可能帮助肿瘤的进展和扩散。他们还指出,肿瘤微生物组中的不同微生物可能影响癌症对治疗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