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自驱动可穿戴传感系统研究获进展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器件逐步向微型化、多功能化、低能耗方向发展。大量具有通讯、健康监控、环境监测等多功能柔性电子设备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实现为众多柔性电子器件持续、长久地供电,从而形成柔性可穿戴自驱动传感系统是对现有供电技术的挑战。单个器件单元能耗低至微瓦至毫瓦量级,但其数量庞大且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维持其正常工作需要的电能总量十分巨大;传统的电池也无法满足系统全
新型“纳米胶囊”衣服让人类冬暖夏凉 堪比空调
据英国《每日邮报》10 月 27 日报道,葡萄牙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永久附着在衣物上的纳米胶囊,随着人体温度的变化,胶囊会随之吸热融化或放热凝固,从而平衡人体温度,未来更可能会应用于治疗皮肤病。葡萄牙纳米技术和智能材料中心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由淀粉制成并内含微量蜡状物质的纳米胶囊,这种胶囊比人类发丝的宽度小一千倍,可永久附着在各类衣物上,即便是在清洗的情况下。该胶囊的设计原理是模仿人体汗液,当人体温
科学家制备出新型柔性压力传感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汪正平与孙蓉领导的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相关成果以Flexible and Highly Sensitive Pressure Sensor Based on Microdome-Patterned PDMS Forming with Assistance of Colloid Self-Assemb
可穿戴弹性光纤可精密跟踪身体运动
随着各种可穿戴设备的蓬勃发展,对于各种可穿戴传感器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些传感器可以贴合于身体也可以整合到衣物内,使得运动员可以更好地监测他们的运动,而理疗专家可以用于帮助患者的康复,也可以帮助电脑游戏和动画做出精细的动作捕获,帮助工程师建立可以做柔和触摸的机器人,或者形成一种新的实时健康监测设备。其实,想要精确的捕获人体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手、脚、身体的各个部分、面部表情等,很多时
柔性应变传感器领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汪正平与孙蓉领导的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创新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低成本、高可拉伸性、高灵敏度等功能特性的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器材料,并实现对人体运动行为的实时监测。研究成果以《通过电沉积法制备的基于微裂纹机理的镍/石墨烯包覆的聚氨酯海绵三元杂化材料用于高灵敏度可穿戴柔性应变传感器》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
健康管理信息交互大数据平台启动建设
9月28日,在第二届数字健康高峰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妙健康共同启动“健康管理信息交互大数据平台”项目,将通过汇总不同智能硬件的健康数据,为医疗数据接入、慢病管理等提供健康数据依据。以此为契机,智能健康设备或将迎来首个行业标准。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出货量首次突破1亿部。伴随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的数量及功能正呈现快速增长期。如今,可
DNA纳米技术突破性进展一览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年来DNA纳米技术助力医学进展的相关研究报告,分享给各位!【1】Science:重磅!开发出分拣货物分子的DNA纳米机器人doi:10.1126/science.aan6558 doi:10.1126/science.aao5125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助理教授Lulu Qian和同事们开发出一种由单链DNA组
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快速诊断疾病 但却无法取代临床医生!
2017年9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未来的一些年里,你可能会第一次与医学人工智能(AI)系统进行互动,能够自动驾驶汽车、家庭语音助手以及自我标签的图片库的相同技术如今在卫生保健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首个医学人工智能系统(AI)如今已经开始转向临床应用了。试想一下我们能够同医学人工智能进行互动,而且该技术的益处以及我们所面对的挑战或许都会为我们与非人类的医疗健康工作者的接触互动做
Sci Rep:人体也能产生乙烯,并且可作为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2017年8月28日/生物谷BIOON/—虽然乙烯的植物激素身份最被人熟知,但人体在受到比如阳光紫外线辐射带来的氧化应激时也会产生乙烯。一个由荷兰拉德堡大学的Simona Cristescu领导的国际团队发现,乙烯会在发生炎症反应时生成,并快速释放于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因而可作为一个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31日的Scientific Reports
苏州纳米所柔性传感及智能穿戴应用研究获进展
随着智能材料和柔性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为人体内外环境监测与预警,便携式医疗以及人机交互等智能穿戴应用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传感器作为智能穿戴系统的核心,近年来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器件柔性、灵敏度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现有大部分柔性传感器仍存在需电源驱动、无方向识别性以及复杂大形变不稳定等难点,使得智能穿戴系统在健康监测以及人机交互等的实际应用受到极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