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揭示肝星状细胞外泌己糖激酶HK1加速肝癌进程新机制
该研究阐明了一个未见报道的肝纤维化促进肝癌进程的新机制,并筛选到具有潜力的小分子化合物PDNPA,通过阻断HSCs中HK1外泌抑制肝癌进程。
厦门大学吴乔团队揭示肝星状细胞外泌己糖激酶HK1加速肝癌进程新机制
尽管HK2被认为是治疗HK1-HK2+肿瘤类型的理想靶点,该研究提示联合靶向肿瘤自身的HK2和HSCs来源的胞外囊泡HK1将是更为理想的肝癌治疗策略。
J Hepatol:新研究揭示肝/胆管联合癌的细胞起源并发现IL-6促进这种癌症的产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肝癌类型---肝/胆管联合癌
Science子刊:衰老的肝星状细胞触发肥胖相关肝癌机制
这些细胞膜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旦IL-33被释放,它就会激活其受体阳性的调节性T细胞,从而抑制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并可能加剧癌症的产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双氢青蒿素通过M6A甲基化诱导肝星状细胞铁死亡来减轻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长期肝损伤后在肝脏形成瘢痕组织的结果,是肝病发展为肝硬变、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关键阶段。纤维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和肝实质结节形成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特征。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分泌是肝纤维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消除活化的HSCs被认为是抗肝纤维化的主要策略。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稳定SLC7A11保护急性肝损伤中的铁死亡
肝脏具有抗菌/抗病毒和药物解毒功能,并在调节体内平衡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急性肝损伤(ALI)是肝脏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种肝脏毒性因素,包括病毒、脂肪沉积和药物,都可以导致ALI,全世界3.5%的死亡是由肝病引起的。
PD-L1促进肝星状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
肝内胆管癌(ICC)是第二大最常见的致命的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道上皮,但有限的治疗选择。ICC的发展和进展是由癌细胞中的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受肝微环境因素的影响。
Cell子刊:孙联康等发现肝星状细胞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PD-L1
肝内胆管癌是肝脏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与肝癌。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和进展不仅与肿瘤细胞自身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调控有关,还受到肿瘤微环境的调节。肝脏肿瘤微环境成分包括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外基质等组成。在健康肝脏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处于静息状态,胞质内储存大量富含维
Hepatology:特殊基因TRAF3或能通过NIK介导的肝细胞的转分化来促进肝内胆管癌的进展
2022年1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肝内胆管癌(ICC,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疾病,科学家们对其理解较少,而且目前关于这种癌症的治疗手段也非常有限。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Hepatology上题为“Traf3 inactiva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