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中山大学团队发现,中国约60.3%的痴呆症可以预防!
12个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合计可解释中国约60.3%的痴呆症病例,占比最大的单一因素为生命早期的受教育程度低,为14.0%,中年时期的风险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合计为8.8%,老年时期的合计为37.5%。
帕金森病的“破局者”!Science:科学家首次揭示PINK1蛋白结构,为治疗带来新希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确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与线粒体结合的人类PINK1结构。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为这种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或药物阻止其进展的疾病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最新研究:裸盖菇素有助于大脑自我修复,或有望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探索一种通常存在于某些蘑菇中的天然化合物—裸盖菇素(psilocybin)是否能够帮助治疗那些饱受情绪障碍困扰的帕金森病患者。
Science:帕金森病的"分子帮凶"终现形!研究人员破解致病蛋白传播密码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帕金森病本身。FAM171A2作用机制的揭示,为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等蛋白病提供了全新视角——或许所有错误折叠蛋白的传播,都依赖特定的"分子接收器"。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全球首个模拟老年肌少症“人造肌肉”诞生,睾酮立大功!
本研究成功构建人多能干细胞衍生的骨骼肌类器官模型,可模拟衰老诱导的肌少症,且睾酮能增强卫星细胞活化和肌肉再生,该模型为研究及治疗提供平台。
Neuron最新综述:突触“启动”——氯胺酮等抗抑郁症药的关键作用机制
本文基于元可塑性(即突触“启动”)的原理提出一个理论框架:速效抗抑郁药通过“启动”突触使得后续给药能够引发更强的可塑性反应。
Science:DNA的“创伤后遗症”——完美修复后,为何基因功能却永久受损?
研究人员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即使DNA序列被完美修复,断裂处依然会留下一个看不见的“伤疤”。
Science:DNA也有“创伤后遗症”?完美修复后,为何基因功能却永久受损?
这个“结构性”的创伤后遗症,不仅会持续性地抑制周边基因的功能,甚至可以像遗传信息一样,代代相传给子细胞,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染色质疲劳” 。
帕金森病诊断新希望!NPJ Parkinsons Dis:鱼藤酮诱导大鼠细胞外囊泡miRNA变化,或成早期诊断关键指标
本研究发现,急性鱼藤酮处理的大鼠血清/脑脊液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中miRNA表达有差异,血清细胞外囊泡会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提示其miRNA或可作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标志物。
Cell子刊:哈佛大学发布iPSC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前数据
该研究展示了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自体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前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项针对 8 名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