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新选择——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
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改变,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攀升至12.8%,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 应如何选择有效的降糖方案?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程呈进行性加重,除了饮食、运动管理等干预之外,还需要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达标,从而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徐华强/蒋轶/段佳团队合作新发Nature子刊:内皮素受体多肽识别选择性的分子机制获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临港实验室研究员蒋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段佳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
Nature子刊:研究发现选择性激动SaClpP的新型抗生素
ClpP是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ATP依赖的丝氨酸水解酶,负责调控蛋白质稳态。生理状态下,ClpP通过与伴侣蛋白(如ClpX形成ClpXP复合体)发挥水解酪蛋白的功能。小分子激动金黄色葡萄球菌C
英国药理学: 灯盏花素选择性抑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3减轻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之一。灯盏花素(SCU)是几种治疗皮肤炎症性疾病的中草药中的常用成分,具有抗炎和抗增殖活性。
选择性血清素反向激动剂Nuplazid在美国重新申请新适应症!
Nuplazid已被批准治疗与帕金森病精神病相关的幻觉和妄想,其独特药理学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类别:选择性5羟色胺反向激动剂(SSIA)。
选择性血清素反向激动剂Nuplazid将于2022年申请新适应症!
Nuplazid已被批准治疗与帕金森病精神病相关的幻觉和妄想,其独特药理学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类别:选择性5羟色胺反向激动剂(SSIA)。
研究揭示缩胆囊素受体识别配体和G蛋白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轶/徐华强团队、赵强团队、吴蓓丽团队、王明伟/杨德华团队和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赵素文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背靠背在线发表了题为Ligand recognition and G protein-coupling promiscuity of cholecystokinin
Cell Reports:发现水稻低温感受器COLD1调控维生素E-K1网络耐寒新机制
温度是影响水稻品种形成和地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稻低温耐受性较弱,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淮河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粳稻低温耐受性较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目前,学界对籼、粳稻低温耐受性差异的分子基础已有一定的了解,低温感受器编码基因COLD1在籼、粳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OLD1中单个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