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

《循环》:赶公交、做家务,也护心!超2万人长达8年的随访数据首次显示,日常体力活动与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有关
经常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活动,其实也有很大的健康收益。比起制定一个长期的锻炼计划,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加运动量无疑是更方便实用的!
颠覆性发现:Nature子刊论文显示,刷手机可降低痴呆风险,预防大脑认知衰老
这项研究为如今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指明方向:在数字时代,善用科技将成为对抗认知衰退的新防线——生物学不再决定命运,科技可以改写衰老剧本。
Nature:科学家成功绘制出迄今为止最大的大脑接线图和功能图
MICrONS联盟汇聚了来自全球的150多位神经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历经7年的努力终于成功构建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大脑功能连接图谱。
冬天怀上的宝宝更不容易胖?!Nat Metabol:在寒冷季节受孕后出生的个体,成年后其棕色脂肪组织活性更高,内脏脂肪堆积更少
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在寒冷季节受孕后出生的个体在成年后可能拥有更高的棕色脂肪组织(BAT)活性、更高的能量消耗及更低的体重指数(BMI)和内脏脂肪堆积。
吃蔬菜也是在吃微塑料?《自然》揭示微塑料入侵人体的全新路径
一项发表于《自然》期刊的研究又发现了微塑料进入人体的全新路径——大气中的微塑料可以通过植物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进而被人类或食草动物食用,以一种此前被忽视的方式直接或是间接造成健康威胁。
《肿瘤学年鉴》:ctDNA消失,癌可能还在!欧洲肿瘤研究所发现,ctDNA清除率不能准确识别pCR患者
这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虽然ctDNA清除率在预测pCR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由于特异性较低,因此,无法准确地预测pCR。
两篇《柳叶刀》:25年后,“胖”将成常态!科学家估算,至2050年,全球半数成年人和1/3青少年将超重/肥胖,中国遭殃人口最多
预计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1/3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总计7.46亿人口。值得关注的是,15-24岁青少年的肥胖率低于5-14岁组,说明肥胖问题仍在加剧。
Cell Stem Cell:石莉红/刘伟丽/武鹏/陈照立/朱平团队揭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并提出潜在治疗方法
这项研究对人类适应极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高原低氧环境的生存挑战提供了解决策略,也为理解机体在太空探索、深海作业、高寒高热等极端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JAMA子刊:“双药联手”谁更强?艾司氯胺酮联合传统抗抑郁药的5年真实世界数据发布
研究从全球真实世界数据出发,综合展示了两种用药方案的差异化结局。虽然无法确定艾司氯胺酮联合SNRI在真实世界中优于其他治疗方案的潜在原因,但依然对优化个体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Mol Pharm最新研究解锁牛奶新用途!细胞外囊泡搭载光神霉素,给胶质瘤治疗“开新局”
本研究将光神霉素封装于牛奶来源细胞外囊泡制成制剂,该制剂稳定性良好,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迁移并诱导凋亡,在胶质瘤治疗上展现出较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