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DNA断裂,“阴魂不散”!科学家首次证实,DNA双链断裂修复后,相关位点基因表达仍受损,且会遗传给子代细胞
哥本哈根大学Lukas/Bantele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暴露于DNA断裂的活跃转录基因组位点,在修复后会出现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并伴有持续的转录减弱,这种减弱甚至可以遗传给子代细胞。
两大心血管创新药全球首秀 "进博全勤生"赛诺菲创新再出圈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期间,赛诺菲进博会开馆仪式暨心血管领域创新全球首秀仪式正式举行。连续八年全勤参展进博会的赛诺菲此次带来了心血管领域两大创新药——阿夫凯泰片和普乐司兰钠注射
Nature biotechnology:无需开颅,注射式“智能导航”电极直达大脑病灶?又一黑科技改写神经科学
研究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名为“循环电子学” 的颠覆性策略:将微型无线电极注入静脉,让它们像“智能导航导弹”一样,自主靶向并植入大脑的病变区域,从而实现无需手术的脑机接口植入。
Cancer Cell:张泽民院士团队揭示全程新辅助治疗重塑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潜在机制
该研究系统性描述了肿瘤微环境(TME)的动态变化,揭示了 TNT 后活化的 CD8+ T 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独特相互作用。
《柳叶刀》子刊:金浩杰团队绘制CAR-T细胞治疗与患者预后相关的不良事件图谱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规模真实世界药物警戒数据的分析框架,用以识别可能影响 CAR-T 细胞治疗患者结局的不良事件。
Nature:大脑“GPS”升级版!科学家绘制出发育与炎症的立体地图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大脑发育与炎症响应“参考图谱”,更开创了一种研究复杂生物过程的新范式。
Nature Genetics:你选什么专业,基因说了算?解码专业选择背后的两大遗传主轴:技术vs.社交与实践vs.抽象
该研究首次大规模地系统揭示了:我们的基因不仅与我们能走多远的教育“高度”(即受教育年限)有关,更与我们走向何方的教育“宽度”(即所学专业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诺奖得主David Baker最新Nature论文:AI从头设计抗体,实现原子级精度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有望彻底改变抗体药物的开发流程,从传统的“试错式”筛选转向精准的“设计式”创造。
《自然》:铁死亡,要登场!哈佛/NYU团队发现,抑制FSP1可诱导肺癌/黑色素瘤细胞铁死亡,阻止癌症的生长或转移
纽约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团队的这两项研究成果共同表明,FSP1有望成为多种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为靶向铁死亡的抗癌新疗法铺平了道路。
打破“一癌一靶”魔咒!Cell 发现白血病共同死穴:靶向核内 C-body,从物理层面瓦解癌细胞
来自贝勒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基因突变驱动的白血病竟在细胞核内共享着相同的“指挥中心”—C-body(coordinating body,协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