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植物学家周俊逝世 今年以来中国已痛失12位院士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3月27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周俊,因病于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岁。周俊,1932年2月生,江苏东台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他曾担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多年,并筹建了该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目
7位中国学者受邀加入!Cell学术顾问委员会“扩容”
近日,《中国科学报》注意到,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官方网站更新了《细胞》(Cell)杂志学术顾问委员会名单。高福、周琪、王宏伟、黄三文、高彩霞、陈玲玲、张泽民等7位中国科学家入选。加上2013年入选的曹雪涛和邓宏魁,Cell学术顾问委员会已有9位中国学者。目前,该委员会共有119人。Cell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自
3.8女神节特辑|医药圈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掌门!
适逢“三八”国际妇女节,梅斯医学在此致敬所有奋斗在医药圈的女神们,感谢她们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她们自信大方、聪慧坚韧,用她们智慧的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今天,梅斯医学/生物谷带您走进打破职业瓶颈,创办、管理着一家家的医药企业的“女掌门”们。以下排序不分先后。
对话新冠肺炎首例肺移植主刀:肺已萎缩成豆腐干样
2月29日,“我国肺移植第一人”、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团队历经5个小时在江苏无锡成功进行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3月1日,陈静瑜表示,这名新冠肺炎患者双肺功能已严重受损,在对这名危重症患者进行综合的手术指征评价后,他和团队冒了很大的风险来进行这样一台探索性手术,就是为了更多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的病人和濒临死亡的病人,给他们一个生的希望。
JMCC创刊50周年:一如既往追求严谨与影响力
田蓉1,Michael Regnier21麻醉与疼痛医学系和2生物工程系,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美国今年是分子与细胞心脏学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JMCC)创刊50周年,作为新一届JMCC期刊主编(田蓉)与责任主编(Michael Regnier),我们很高兴能够在这里程碑的时刻接过这
跟随李兰娟院士“红区”查房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中新社多媒体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不鼓励人人吃药来预防
“治疗轻症患者中西医结合很有效,不鼓励人人吃药来预防”——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中医疗效到底怎么样?首个中医方舱医院,如何帮助患者康复?当下疫情防控中,这些涉及中医药话题备受关注。武汉市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近日在武汉江夏开舱,收治确诊患者。作为江夏方舱医院的总顾问,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疫情之下,中医药能否再度证明自己? | 张伯礼院士专访
钟南山团队开出新冠肺炎预防凉茶处方;肺炎一号方3天内获广东药监局临床应用研究应急审批;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2月以来,各级卫生部门纷纷要求,确保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新冠肺炎“战疫”,是否会成为中医药再度证明自己的机会?刚刚率医疗团队进驻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武
比血浆治疗更有优势!闻玉梅院士详解“单克隆抗体”新思路
这几天,多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接受血浆抗体治疗效果显着的消息传出后,“血浆治疗”一时大热。有人称其为抗疫“新希望”,也有人质疑血浆治疗存诸多风险,且来源是一大问题,只能算作一根“稻草”。“不要只盯着血浆,血细胞也是个‘宝’!”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治疗型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闻玉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利用最新技术,将恢复期病人产生的特异性
屠呦呦:感谢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 让我们携手早日战胜疫情
“感谢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向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举行颁奖仪式,授予屠呦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