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追问新知开讲——胖与瘦的难过:如何看待进食问题
美食的诱惑、工作的压力、身材的焦虑、睡眠不规律等因素带来的贪食、厌食、进食不规律等,导致进食障碍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益加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更需要诸多专业医生的共同治疗。
Nature Neuroscience:发现环境驱动进食的神经回路
近期,新加坡科学家发现了驱动进食的神经回路,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标题为“A neural circuit for excessive feeding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context in mice”。研究发现,小鼠下丘脑结节核中的生长激素抑制素神经元(tuber
CstF64 诱导的 BID 3'UTR 缩短通过破坏与 ZFP36L2 的 ceRNA 串扰来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进展
大多数人类基因具有多个聚腺苷酸化位点,它们通过替代聚腺苷酸化 (APA) 过程被不同地利用。APA失调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癌症。
JECC: RNAm6A去甲基酶FTO介导的LINC00022表观遗传上调促进食管鳞癌发生
长非编码RNA(LncRNA)控制细胞增殖,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N6-甲基腺苷(M6A)修饰现在被认为是RNA功能的主要驱动力,以维持癌细胞的动态平衡。
Science揭示:肠道会根据进食情况调节营养代谢,这种细胞是关键“调节剂”
我们的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与外界保持着不断的联系,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维持生命能源。但同时,它也是威胁生命的病原体和毒素的窗口。因此,胃肠道需要应对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平衡其养分吸收和宿主防御的功能平衡。相对于食草动物和食草动物,杂食动物的这一挑战无疑更为艰巨。人类作为杂食动物的一员,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食物、毒素和病原体摄入。也就是说,我们这种杂
Mol Cell: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可让CRISPR-Cas9按顺序编辑DNA
2021年2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序列剪切或编辑进行编程。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Guide RNAs to Enable Successive
《自然》子刊揭示:从进食到禁食,这种肠激素是控制肝脏脂肪生成的关键
肝脏脂肪生成在维持全身能量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形成富含甘油三酸酯(TG)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将能量分配给非肝组织。正常情况下,肝脏脂肪受到严格的调控,但在肥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糖尿病中升高。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19(小鼠是FGF15,人是FGF19)是一种进食后期状态的肠激素,由胆汁酸核受体——法尼脂X受体(FXR
科学家发现长羽毛恐龙顺序换羽行为
换羽是鸟类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行为,对于这一行为的演化,目前学界知之甚少。近日,以色列和中国的科学家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报道了已知最早的顺序换羽行为的化石记录及研究成果。研究认为,能够确保鸟类和非鸟长羽毛恐龙维持全年飞行能力的顺序换羽模式至少在约1.2亿年前便已出现,推测其演化与日常觅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为相关。羽毛是复
原因竟是机体进食后大脑细胞形状改变所致!
2020年3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大脑中揭示了一种特殊机制,其能促进机体在进食后饱腹感的产生,这些机制或主要涉及机体血糖水平上升所诱发的一系列反应。图片来源:Alexandre Benani/CNRS/CSGA大脑中控制饥饿感和饱
一种发光鱼靠进食海萤“点亮”自己
日本一项新研究发现,海洋中一种身体会发光的拟单鳍鱼自身并没有发光基因,而是通过进食发光浮游生物来获取能发光的蛋白质。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发现这种“偷盗蛋白质”现象。日本中部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分析了拟单鳍鱼这种会发光的海鱼,发现它发的光来自一种名为荧光素酶的蛋白质,而其自身没有合成这种蛋白质的基因。分析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