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研究者们揭示了纳米粒介导的lncBCMA沉默促进eEF1A1泛素化并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年来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转移仍然发生在许多癌症患者中,并占癌症相关死亡的90%。
PNAS:王本/张进团队构建基因编辑的iPSC来源的CAR-巨噬细胞,实现更好的实体瘤免疫治疗
综合来看,该研究发现了肿瘤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在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和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中的抑制作用,有针对性地清除肿瘤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显著增强了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Nat Med:识别出多发性骨髓瘤逃脱靶向性免疫疗法攻击的特殊分子机制
来自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一些多发性骨髓瘤会对最开始有效的T细胞疗法产生耐药性。
抑制肝癌转移的新机制取得进展
circRNAs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功能的RNA种类。根据其定位和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circRNAs可以调节转录和剪接,调节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和代谢,甚至在不同的生物学和病理
Mol Cancer:科学家有望利用糖尿病药物来治疗人类转移性前列腺癌
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解析了前列腺癌发生背后的细胞信号通路机制,同时他们利用一种常见的糖尿病药物开展了相关研究,有望提供一种新型的疗法选择。
郑春福教授评论:预后评分模型预测艾滋病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仍然是 HIV 感染者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即使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时代,其发病率也有所增加,而艾滋病相关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AR-DLBCL)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厦门大学科学家们揭示了调节乳腺癌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的信号机制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局部乳腺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9%,而远处转移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则大幅下降至28%。
单细胞分辨率下揭示卵巢癌腹水对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微环境的重塑作用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团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博士后李子逸合作在
首次揭示靶向netrin-1蛋白的药物可减少癌症转移和化疗抵抗性
转移和对化疗的抵抗性是癌症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癌细胞脱离邻近细胞并获得浸润特性的过程,在转移灶
Cell Death and Disease:NEDD8激活酶抑制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抗骨髓瘤活性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血液病,在高收入国家发病率较高[1]。几十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标准护理一直是化疗与类固醇的结合,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则是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