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微塑料暴露诱发水生态紊乱研究取得进展
微塑料为直径1μm至5mm的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如海水、近岸水域和内陆淡水)、土壤、沉积物、水生生物和食物中,可经由饮用水和/或食物链进入人体。研究表明,微塑料可在养殖水中蓄积,并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此外,微塑料可为水环境中的微生物提供生态位,然而,微塑料对其周围水体微生态平衡及其功能的影响,尤其对养殖水生态的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
Cancer Research:揭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通过重塑免疫微环境促进乳腺癌的新机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组织内存在一小部分致瘤能力特别强、分化程度极低并具有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特性的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醛脱氢酶1A1(Aldehyde dehydrogenas 1A1,ALDH1A1)是乳腺肿瘤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
Cell Research:揭示SPFH蛋白质家族组织功能性的细胞膜微域的分子基础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宁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mbrane microdomain organization by SPFH family proteins” 的研究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了位于细菌内膜的由两种具有代表性的SPFH家族蛋白质
北航常凌乾团队开发具有微纳电穿孔功能的微通道微针阵列,用于实体肿瘤药物高效递送
基于全身循环的给药模式是癌症化疗最常见的方式。在临床上,化疗药物作用剂量与全身毒性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局部给药策略可以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积累,但缺乏促进药物同时实现高效肿瘤内递送和细胞内转运的能力,仅依靠被动扩散的药物递送常导致肿瘤细胞内化疗药物含量低,肿瘤杀伤效果欠佳。针对这一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等人在 Advanced Fun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研究开发出基于FBG传感原理的触觉传感器应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研究员王磊团队在基于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原理在微创手术的应用——活体组织触诊的研究中实现了活体组织的精准力信息反馈和肿块信息的定位检测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based Force Sensor for Minimall
Molecular Therapy:马春红团队发表关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基础医学院马春红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Therapy(中科院一区,IF=11.454)在线发表题为"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define the action pathway of Tim-3/Tim-3 ligands in tumor development"的
单细胞转录组研究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亚克隆特异性微环境影响和药物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治疗都会变得毫无反应。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伴随着骨髓瘤细胞的克隆性进化,并伴有异质性基因组畸变和骨髓微环境的深刻改变。然而,导致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研究团队发现代谢应激环境下肝癌生存的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Inhibition of AMPK activity by TRIM11 facilitates cell surviva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 metabolic stress于Wiley旗下的期刊C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脊髓室管膜瘤肿瘤微环境和多种细胞的互作网络
室管膜瘤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神经上皮恶性肿瘤,常见发生于幕上、颅后窝和脊髓位置。与脑部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儿童不同,脊髓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手术切除是目前脊髓室管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不是所有病人均具备全切除手术条件。对于不接受辅助放化治疗的次切除患者,肿瘤复发率高达50%-70%。因此,发现新型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对于临床室管膜
JCO:利用特殊的微球体或能减缓结肠癌的进展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与化疗同时进行的靶向性放射性栓塞(radioembolization)治疗或能改善癌症转移到肝脏的结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