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 Rep: 肠道环境如何影响伤寒毒素的消炎作用?

此前研究发现,在沙门氏菌感染期间,细菌内部的伤寒毒素会在宿主细胞中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DNA损伤反应(DDR)的激活。此外,这些毒素主要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而后者在炎症性肠病(IBD)和结肠直肠癌(CRC)患者的微生物组中丰度极高。尽管如此,目前我们对其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仍然不够了解。

2021-04-08

Science子刊:CAR-T细胞亚群和肿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细胞毒性活性至关重要

2021年3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疗法依赖于大量靶向肿瘤的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的活性。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临床成功。但是,CAR-T细胞是自主行动还是需要与肿瘤微环境(TME)的相互作用仍未完全了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具有免疫活性的小鼠B细胞淋巴瘤

2021-03-31

Cancer Cell: p53突变影响天然免疫信号并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p53突变(mtp53)是众所周知的促癌基因。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Stony Brook大学的Luis A. Martinez团队报告了一种新的机制,通过该机制,mtp53抑制细胞自主和非细胞自主信号,从而促进癌细胞存活和逃避肿瘤免疫监视。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Cancer Cell》杂志上。

2021-04-13

PNAS:肿瘤内部STING信号影响其对免疫治疗的耐受性

肿瘤抗原性的缺乏或丧失是其具备免疫逃逸能力以及对T细胞免疫疗法产生抗性的关键。有证据表明,肿瘤细胞中干扰素基因(STING)信号刺激物的激活可以通过触发I型IFN介导的自分泌和旁分泌增强其抗原性。尽管已经发现在黑色素瘤和其他肿瘤类型中抑制该途径具有治疗益处,但是其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对此,来自Moffitt 癌症中心的James J. Mulé团队试图研究ST

2021-04-15

关于缓释NT-3三维环境支持神经干细胞自组织发育为具有修复用途的神经网络组织的研究在Bioactive Materials发表

创伤性脊髓损伤可导致脊髓组织缺损,损伤处的恶劣微环境给脊髓组织的再生以及移植细胞的存活带来巨大挑战。从在脊髓损伤处移植胚胎脊髓组织起至今近三十多年来,通过其中的胚胎脊髓神经元去替换死亡的脊髓神经元,在损伤/移植处形成神经元中继器(neuronal relay)修复脊髓损伤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得到了验证。然而,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受到伦理学限制、移植物不易获取等多方

2021-04-17

Cancer Cell: 关键蛋白介导肿瘤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

肿瘤免疫疗法目前仅在部分癌症患者中能够引起持久的临床反应。其余患者的治疗耐受性问题对当前的免疫治疗提出了重大挑战。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Weiping Zhou团队揭示了stanniocalcin1蛋白对于肿瘤免疫耐受性的调节作用,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Cancer Cell》杂志上。

2021-04-13

Biomicrofluidics:肺器官芯片模型帮助研究免疫反应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数据,呼吸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COVID-19大流行格外凸显了这一事实。尽管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但仍有超过70%的病毒感染并无症状。

2021-03-25

肿瘤内异质性或将成为肺癌免疫治疗另一重要标志物

肿瘤学期刊《分子肿瘤》(Molecular Cancer)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张力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肿瘤内异质性(ITH)可作为肺癌接受抗PD-1/PD-L1单抗治疗的预测生物标志物。这是首个基于单点取样方法证明中国人群肺癌瘤内异质性与免疫治疗相关性的研究。在过去十年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进

2021-04-15

Cancer Cell: 晚期肾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期间的肿瘤免疫重编程特征

对于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而言,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仅能够对部分患者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然而剩余患者产生耐受性的内在机制目前并不清楚。在近日发表于《Cancer 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Eliezer M. Van Allen教授等人对恶性RCC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前后的癌细胞以及免疫细胞进行了单细胞水平的

2021-04-06

AIE探针实现高效肿瘤光动力-免疫协同治疗

  在近日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文章中,研究者利用红细胞膜负载聚集诱导发光(AIE)光敏剂和免疫佐剂Poly(I:C),在小鼠模型中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光动力-免疫协同治疗。文章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王世宣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帆教授和乐卓博大学洪煜柠(Yuning Hon

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