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有药物或能将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转变为抵御癌症的“战士”!
2021年8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免疫抑制性的交替极化(M2)巨噬细胞的浸润性增加与癌症患者预后较差直接相关,而肿瘤微环境能够显著调节重编程这些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一种称之为Hedgehog信号通路的细胞沟通形式对于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但在多种癌症类型(包括乳腺癌)中该信号的异常激活或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并扩散到其它器官和引发多种药物
四川大学:细胞外囊泡调节巨噬细胞介导的损伤和修复反应
巨噬细胞通常分为经典活化(M1)和交替活化(M2)两种,分别表现为促炎和抗炎两种表型,这两种亚型之间的平衡在调节组织炎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通过小细胞外囊泡的释放(EVs)过程中发布的EV强调组织细胞能促进邻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极化可以反过来释放EVs和因素,可以促进细胞和组织炎症和压力伤害,反之亦然。这篇
Cancer Res:Hedgehog信号调节乳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代谢和极化
在癌症患者中,免疫抑制交替极化(M2)巨噬细胞浸润增加与预后不良相关。肿瘤微环境显著地协调了这些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在这里,作者发现了致癌Hedgehog (Hh)信号通路在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替代极化的标志性代谢电路编程中的新作用。作者用两个具有免疫活性的乳房肿瘤原位小鼠模型来检测抑制Hh信号通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作用。这些数据描述了Hh信号的一种新的免
Cancer Res: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激活TGF-β信号决定肺腺癌的组织学特征
侵袭性肺腺癌(LADC)在组织学上可分为细毛型、腺泡型、乳头状型、微乳头状型或实性型。大多数LADC肿瘤表现出这些组织学亚型中的几种,异质性与治疗耐药有关。作者在此报道,在免疫缺陷小鼠中,人LADC细胞形成具有不同组织学特征的肿瘤,MUC5AC表达固体型或细胞角蛋白7(CK7)表达的腺泡型肿瘤,取决于发育部位,并且肿瘤微环境可以诱导固体到腺泡的转变(SAT)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提供人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和IL-7的融合蛋白,通过在荷瘤小鼠模型中诱导针对
rSmeg-hMIF-hIL-7降低了MIF的致瘤作用,增强了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Cell Stem Cell:肝间质细胞与肝导管上皮细胞之间的接触数量控制肝脏再生
2021年8月4日讯/生物谷BIOON/---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人们就已知道人类的肝脏是身体所有器官中再生能力最强的,甚至能够在切掉70%后再生出来,这使得活体移植成为可能。尽管肝脏在受伤后会完全再生,但调节如何激活或停止这一过程以及何时终止再生的机制仍然未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MPI-CBG)、英国剑桥
Cell:新研究开发出迄今为止最大和最全面的人类肺鳞状细胞癌分子图谱
2021年8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在美国和全世界,肺癌仍然是与癌症有关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一种称为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的肺癌亚型患者已经从新的靶向药物的开发中受益,但是对另一种称为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的肺癌亚型的有效新疗法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没有
FBXL14缺失通过Twist1稳定化促进非小细胞肺癌间质移位和放射抗性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例数最多。电离辐射(IR)是肺癌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放疗后抵抗的获得是降低放疗疗效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一局限,重要的是要确定癌细胞对辐射产生抵抗力的机制。以前,E3泛素连接酶被认为是癌症治疗中放射增敏的潜在靶点。图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
Science:揭示NF-κB在巨噬细胞免疫训练中起着关键作用
2021年7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报告,身体的免疫细胞天然地抵抗病毒、细菌和其他入侵者,但它们也可以经重编程或“训练”后对这种威胁作出更积极和有效的反应。他们鉴定出巨噬细胞(先天免疫系统中抵抗感染的免疫细胞)中的一个关键分子机制,它决定了这些细胞是否可以被训练以及训练的程度。他们的发现可能有
Nat Immunol:腺病毒载体疫苗或能重编程肺成纤维细胞生境 从而支持保护性膨胀记忆CD8+ T细胞的功能
2021年7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能产生持续性抗原的病原体和疫苗能够产生扩大的效应记忆CD8+ T细胞池,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膨胀”(memory inflation),尽管研究人员已经描述了膨胀记忆CD8+ T细胞的特性,但负责维持这类细胞功能的特定细胞类型和组织因子仍然难以确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