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 Extracell Vesicl: 肠道病毒破坏菌群胞囊泡

肠道共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破坏共生菌群与疾病的发展和持久性有关。肠道病毒利用共生菌加强病毒感染的广泛能力进一步证明了这些微生物的重要性。

2022-02-09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揭示调控不同物种周循环免疫细胞异质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邱伟教授团队在国际转化医学杂志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科院一区Top,IF=11.49)发表题为 “Molecular mechanisms governing circulating immune cell heterogeneity across different sp

2022-02-14

周虎/樊嘉/高强/高大明团队绘制胆管癌的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当前手术切除率低,同时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基因组突变和肿瘤微环境,可能介导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因此,迫切需要对iCCA进行“鸟瞰式”研究,绘制其精确的分子图谱,为系统理解肝内胆管癌异

2022-01-07

Cell子刊:孙联康等发现星状细胞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PD-L1

  肝内胆管癌是肝脏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与肝癌。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和进展不仅与肿瘤细胞自身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调控有关,还受到肿瘤微环境的调节。肝脏肿瘤微环境成分包括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外基质等组成。在健康肝脏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处于静息状态,胞质内储存大量富含维

2022-02-10

我国首个结直肠癌转移治疗产品落地!远大医药钇[90Y]微球注射液获批上市

 SIR-Spheres®钇[90Y]微球注射液于近日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可用于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

2022-02-09

Cancer Cell:樊嘉/周虎等绘制胆管癌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肝内胆管癌(iCCA)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当前手术切除率低,同时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基因组突变和肿瘤微环境,可能介导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因此,迫切需要对iCCA进行“鸟瞰式”研究,绘制其精确的分子图谱,为系统理解肝内胆管癌异质性及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周虎研究

2022-01-01

科学家在细胞囊泡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主动释放的纳米级膜囊泡,基于其生物发生、大小和生物物理性质,可以进一步分类,例如外泌体和微泡等。尽管最初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并且因此被低估,但如今EVs越来越被认为是细胞间通讯、疾病诊断和预后循环生物标志物的重要载体。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读科学家们在细胞外囊泡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给大家!【1】J Ext

2022-01-27

Cell Reports :发现大脑中存在一种全新的细胞通讯方式,由泌体介导

我们知道,神经元会通过突触传递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从一个神经元移动到相邻的神经元,从而在整个大脑中发送、接收和传递信号。此外,激素也会通过大脑循环来影响脑细胞的生长并帮助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链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科学家发现,tau蛋白、α-突触核蛋白等蛋白质可以更独立地在大脑不同细胞之间移动,并可能与疾病本身相关。那么,在健康的

2022-02-03

华人团队揭示泌体可作为诱饵阻断多种新冠突变株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多款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被开发出来,并展示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然而,随着疫情的扩散和持续,新冠突变株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了现有的疫苗和药物的效果。2022年1月20日,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刘慧平、方德宇等人在 Nature Comm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Circ

2022-01-24

首个临床试验:唾液泌体小RNA可作为食管癌检测和预后标志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食道癌是世界年新增人数第8,年死亡人数第6的恶性肿瘤。而且,食管癌在中国尤为突出,全球每年新增和死亡的食管癌,均有超过一半在中国。在我国,绝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属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而患者在诊断时往往已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为了提高患者的

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