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际微生物溯源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叶际是人类居住星球上最重要的微生物储存库之一。植物叶际微生物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保护植物不受外部病原菌侵害及参与植物碳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叶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远不及植物根际及土壤环境,但是定殖在植物叶际上的微生物量也较多。空气微生物被认为是叶际微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微生物到达叶际后,其可通过叶
医用镁合金骨内植物临床试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国际骨科临床转化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大戴尅戎院士、郝永强教授团队和丁文江院士、袁广银教授团队合作发表的可降解镁合金骨钉1-2年的临床试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内踝骨折愈合,功能恢复。研究证实了可降解镁合金螺钉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生物安全性,为全降解镁
西北大学研究团队《自然》发文:推动揭示2型糖尿病等复杂遗传病的分子机制
北京时间1月28日凌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严健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解析非编码DNA突变对转录因子结合的影响》,为揭示2型糖尿病等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进展。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成功利用SNP-SELEX技术,分析人
植物器官形态遗传解析研究获进展
植物器官形态的建成是植物研究领域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之一,存在环境和遗传之间复杂的调控关系,导致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目前,学界对植物器官复杂形态的描述仍缺乏同一尺度内准确量化的方法,从而限制了器官形态的遗传解析和设计改良。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通过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拟南芥叶片和花瓣器官
植物减数分裂纺锤体组装研究获进展
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正确组装对于同源染色体的准确分离极其重要。但是,不同物种间纺锤体组装的机制并不保守。在哺乳动物、线虫和果蝇中,对纺锤体的组装机制研究较为深入。然而对于植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组装的机制研究还十分缺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程祝宽团队通过图位克隆方法,鉴定出了水稻中的PRD1基
NAR:揭秘表观遗传学开关控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2021年1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东京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或能帮助定量评估特定表观遗传学改变对基因转录率的影响;研究者表示,基于这种方法,我们就能成功在体外制造重组的含有染色质的组蛋白修饰。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
Sci Adv: 研究人员确定了影响大脑及颅面骨骼的新遗传疾病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脑,心脏和面部特征的发育延迟和畸形。这种名为连锁特异性去泛素化缺乏引起的胚胎缺陷综合症(LINKED),是由OTUD5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该突变干扰了胚胎发育中的关键分子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新发现的分子机制可能对人类发育至关重要。这些信息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常见和罕见的此类疾病,并改善患者护理。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对盐分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豆科植物具有结瘤固氮潜能,但在干旱区,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此前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策勒绿洲过渡带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叶骆驼刺氮素代谢的研究发现,骆驼刺的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固氮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低于非固氮植物。据此推断,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疏叶骆驼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
2020年光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2020年12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理学教授Gero Miesenbck在世界上开创了一种叫做光遗传学的技术: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胞,让神经细胞拥表达对光产生反应的蛋白,从而成功地通过光经过基因改造的神经细胞,触发它们的电活动,这意味着可以用光控制神经细胞的电活动。作为光遗传学创始人,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