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反刍动物瘤胃功能创新的多种遗传进化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在反刍动物瘤胃进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并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为题,于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杂志在线发表。该论文

2020-11-18

植物木质部耐栓塞能力研究获进展

过去一段时间中,全球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森林衰退和树木死亡。关于干旱诱发树木死亡的机制及如何预测未来森林的响应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极端干旱诱发的木质部栓塞(即导管或管胞被气体填充失去水分传导功能)被认为是引起树木死亡的重要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物种在干旱中的表现与其木质部的栓塞抗性(P50,发生50%栓塞时候的水势)密切相关,因此,P50的大小被寄

2020-11-11

新疆野苹果谱系地理和保护遗传研究获进展

 亚洲中部地区经历了新生代长期气候干旱化的过程。这与古特提斯海退却、全球变冷和第四纪气候震荡等古地理事件相关。干旱气候对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新疆野苹果是残遗分布于亚洲中部山地阔叶野果林的建群种,是栽培苹果的直接祖先来源,属国家濒危保护植物。然而,野苹果现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确;跨国境的种群间遗传谱系关系未见报道。中国科学院新疆

2020-11-11

华南植物研究发现中国乌龙茶香气酶促形成机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没有甘甜的果实,却牵动全球60多个国家的经济,影响30亿人口的生活。中国是最早发现与利用茶树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这种来自中国的神奇树叶,经过不断的变化,已形成了至今的六大茶类。六大茶类主要是根据茶叶加工方式的不同划分为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黄茶和黑茶。其中,乌龙茶,亦称青茶,是六大茶类中

2020-11-09

鱼类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研究获进展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进贤课题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线发表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为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认知,并对预测生物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具有理论价值。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的适应性进

2020-11-11

研究揭示苔藓植物古多倍化历史及重复基因保留特征

 藓类植物,作为陆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陆地植物的演化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学界对该类群本身演化历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学家研究对植物基因组发现,古多倍化事件广泛存在于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类群中,且此类事件多伴随植物类群的迅速扩张和对古气候剧烈变化的适应。然而,在过去四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藓类植物经历过多少次此类大规模的基因加倍事件,每次加

2020-11-05

研究揭秘早期被子植物新成员——变果

 被子植物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是植物学家长期以来致力攻克的难题,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找到化石证据。我国辽西的义县组地层因其出产的被子植物化石而闻名,近期,学界关于义县组古植物学研究取得进展——获得变果,其是一个被子植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A novel an

2020-11-01

植物适应波动光强的光合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自然环境中的光照强度通常在短时间内出现频繁剧烈的波动,称为波动光强。当光强突然增加时,植物叶片吸收的过剩光能较易造成光系统I活性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因此,波动光强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胁迫之一。揭示植物叶片在波动光强下的光合调控策略,对理解植物适应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作物增产方面也具有潜力。传统理论认为,环式电子传递这一替代电子传

2020-11-01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表观遗传时钟 或有望揭示人类大脑衰老的分子机制!

2020年10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尽管机体生物钟决定了我们的睡醒节律,但一个相对更新的概念—表观遗传时钟或许能告诉我们,机体衰老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我们老年时患病的风险到底有多高。人类的衰老速度并不相同,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更早出现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和特征,而更多地了解这种所谓的“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

2020-10-31

研究揭示土壤动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复杂多样,包括从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样的物种。共生菌中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可帮助植物获取生长所需的磷素(P)。虽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与AMF群落的联系,但是对于较高营养级的土壤动物(原生生物和线虫)如何通过捕食作用影响AMF群落结构和功能尚不清楚,难以建立有效的线虫定向调控措施,提升植物生产力和养分利用率。中国科

20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