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植物激素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日前提出一种全新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机制,对改良农作物株型、提高营养利用效率以及培育抗寄生作物具有指导意义。相关研究论文于北京时间11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记者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团队此次阐明了一种名为独脚金内酯的植物激素如何在分子机制上调控分枝发育、叶片形状以及花青素
Epizyme表观遗传学药物Tazverik获美国FDA批准新适应症:滤泡性淋巴瘤(FL)!
Tazverik是FDA批准的第一个EZH2抑制剂,之前已被批准治疗上皮样肉瘤(ES)。
人参属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人参属为五加科的一个小属,约有10-18个种。其中,作为著名药用植物的三七 (P. notoginseng),至今没有野生群体被发现,因此其野生近缘种是三七品种改良潜在的资源宝库。但是,由于生殖器官形态上的保守和营养器官形态上的多样化,三七野生近缘种的分类和物种鉴定一直存在困难和争议。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色观赏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团队物种濒
PLOS Genetics:研究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的遗传学机制
根据最近一项研究,研究人员称,与未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相比,来自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子宫细胞的DNA具有不同的化学修饰。这些变化涉及DNA甲基化,可以改变基因活性。而且,甲基化的DNA区域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的阶段或严重程度而变化,并且对参与月经周期的激素有不同的反应。子宫对激素的反应则进一步会影响受孕以及子宫组织的其他功能。
DNA甲基化跨代遗传研究取得进展
6月8日,Nature Plants 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Epigenetic memory marks determine epiallele stability at loci targeted by de novo DNA methyl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DNA从头甲基化的改变也
研究人员实现高直链淀粉木薯的遗传改良
木薯是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淀粉基化工原料,其淀粉品质一直是育种家关注的重要性状。6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研究组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发表的封面研究论文“Production of very-high-amylose cassava by post-transcriptio
非洲药用植物苦苏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地区,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自北向南依次为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以及南非高原,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非洲地理地貌和气候因素复杂,降雨量差异大,垂直温差悬殊,其独有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非洲大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药用植物更是成了非洲当地居民预防疾病和保障健康的最重要的天然产物。“非
研究揭示植物拮抗水杨酸驱动的应激反应的新组分
5月14日,The Plant Cell 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Chanhong Kim研究组题为PLANT NATRIURETIC PEPTIDE A and its putative receptor PNP-R2 antagonize salicylic acid-mediated signa
水生植物莲的基因组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全基因组复制(whole-genome duplication, WGD)亦称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辐射进化过程中频繁发生。在现存的被子植物中,绝大多数的物种在其进化历史中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全基因组三倍化或多次连续的基因组加倍,少数物种发生了单次全基因组加倍。植物基因组的加倍所获得的冗余复制基因为植物进化提供了遗传原料,在后续植物表型进化及其对(极端
研究发现泛素信号调控哺乳动物青春期发育起始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中枢性性早熟发病机理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胡荣贵研究组、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亦学研究组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高山课题组合作的题为MKRN3 regulates the epigenetic switch of ma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