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孑遗植物独叶草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但也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随着物种消失的数量和速率急剧增加,探究其濒危机理并实施有效保护迫在眉睫。独叶草隶属于毛茛目星叶草科,为星叶草科仅存的两个物种之一。独叶草对生境非常挑剔,分布范围异常狭窄,仅在我国狭域分布,且分布范围日渐缩小,为国家一级濒危珍稀植物。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学科组长期聚焦川东-鄂西物种多样性研究。为探
研究绘制人类干细胞多谱系分化和重编程的多维表观遗传图谱
个体发育是指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和器官形成,最终发育成个体的过程。其中,干细胞持续的自我更新和多谱系分化是组织器官形成和个体发育的基础。因此,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解读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器官发生和个体发育的生物学过程。细胞重编程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将代表成体细胞“身份”的表观遗传记忆擦除,使之重新获得多能干性的过程。经重编程产生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在疾
植物维管发育表观调控机制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钱伟强课题组联合贺新强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regulates tracheary element differentia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借助独特的拟南芥管状分子异位诱导系统VISUAL(Vascula
BR调控侧根发育提高植物盐胁迫耐受研究取得进展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光合与环境实验室蔡伟明研究组题以The Brassinosteroid (BR) responsive Xyloglucan Endotransglucosylase/Hydrolase 19 (XTH19) and XTH23 genes are involved in Lateral Root develop
植物平衡生长发育与逆境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由于固着生长的特性,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有效躲避外界的不利因素。因此,其生长发育会受到各种逆境胁迫的影响。而对这些逆境胁迫及时、有效地响应,是植物存活的前提。植物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被称为“逆境激素”,参与植物的干旱、冷和盐等逆境胁迫的应答过程。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 BR)信号途径参与细胞分裂等
新研究表明:食用植物蛋白可以长寿
7月15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与肉类蛋白质相比,吃更多植物蛋白的老年人寿命更长。该小组在《美国医学会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他们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小组工作的数据库汇编的分析。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研究了蛋白质的消耗。我们都知道,蛋白质可以在红
Brain:研究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遗传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两种最常见的形式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额颞叶变性(FTLD),它们发病原因是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元停止功能,从而触发记忆丧失和其他行为或性格发生变化。
植物调节多种次生代谢物响应海拔梯度变化的研究取得进展
沿海拔梯度的环境变化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评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理和生态策略的影响。植物可以通过产生次生代谢物来适应环境压力的变化,由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植物的防御策略,植物在海拔梯度上产生的代谢反应也可能是复杂的,植物如何分配不同的次生代谢物来应对海拔梯度上复杂多变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尚不清楚。因此,了解植物
水生植物莲的miRNA与可变剪切调控研究获进展
植物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在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RNA,成熟的miRNA能调控其靶标基因的表达,在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变剪切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调控机制,能使同一个基因产生多个具有结构差异的转录本,而这些转录本很多在蛋白结构以及分子功能上也产生差异。由于这些结构序列上的差异,导致同一个miRNA靶标
研究揭示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人群旧石器时期的遗传联系
7月11日,《人类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团队、研究员裴树文与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兴龙、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旻晟等合作完成的关于距今11000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贵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广西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