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EHJ | 复旦大学葛均波/翁鑫宇发现心肌梗死驱动单核细胞的训练免疫,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有研究表明,先天免疫细胞保留了先前暴露于微生物或炎症损伤的记忆,使它们能够对未来遇到相同或不相关的刺激产生更强的反应。

2023-12-26

J Hepatol | 复旦大学李辉/郭磊/叶青海/樊嘉合作等发现CRKL调控抗PD-1耐药性的潜在机理

该研究发现CRKL在抗PD-1耐药的HCC组织中表达上调,CRKL过表达通过募集TANs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促进抗PD-1耐药,提示CRKL是克服抗PD-1耐药的潜在靶点。

2024-03-07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阐释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抑郁症风险的神经机制

最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整合生活方式、抑郁、遗传、脑结构和免疫代谢等多方面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刻画这五个维度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阐释生活方式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神经机制

2023-09-13

Cell Rep Med | 复旦大学董琼珠/钦伦秀/陆录发现提高肝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潜在新策略

该研究表明,MerTK上调SLC7A11表达抑制肿瘤细胞铁死亡,同时通过在HCC微环境中募集MDSCs促进肿瘤TME,从而导致抗PD-L1治疗耐药。

2024-03-01

Nature Methods | 复旦大学原致远/中国科学院赵屹合作为空间聚类方法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评估框架

该研究比较分析发现了当前方法的几个局限性,包括识别小区域的挑战,缺乏多切片分析能力和大规模可扩展性问题。

2024-03-20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郁金泰/程炜团队揭示脑室形态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根据内表型假设,定义为内表型需满足以下标准:1)可遗传;2)与疾病相关;3)独立于个体的临床症状;4)在家庭中内表型和疾病共分离。

2023-10-23

Microbiome:复旦大学赵兴明团队揭示人类四种真菌“肠型”结构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赵兴明教授在 Microbiome 期刊发表了题为:Enterotypes of the human gut mycobiome 的研究论文。

2023-08-14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马剑鹏团队开发智能算法,大幅提升冷冻电镜蛋白结构解析分辨率

作为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顶尖团队,由诺贝尔奖得主 Micheal Levitt 教授和马剑鹏教授领导的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聚焦基础科学、交叉学科及源头底层技术,致力于推动生物大分子结构实验测定

2023-10-13

Cancer Cell | 复旦大学江一舟/邵志敏/胡欣通过遗传相互作用揭示了乳腺癌独特的生物学和治疗意义

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学的整合分析及治疗队列和功能实验的验证,系统性功能解析了乳腺癌基因组变异互作对疗效的影响。

2024-04-13

《肝病学杂志》:海军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团队合力“揪出”导致肝癌对免疫治疗耐药的关键中性粒细胞亚群!

肝癌素来都以免疫微环境抑制性极强著称,这回抓到的CD10+ALPL+NEUs应该也为祸不浅,虽说研究团队表示,暂时还无法确定它们在免疫治疗耐药中的影响整体上有多重要,但发现一个是一个,先尽快针对这部分

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