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kemia:发现恶性血液肿瘤治疗新靶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青松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教授James Griffin团队合作,发现了针对EZH2突变阳性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新靶点USP47。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Leukemia。在恶性血液肿瘤,如生发中心弥漫大B淋巴瘤(GCB- DLBCL)、滤泡性
Leukemia:科学家识别出人类恶性血液肿瘤的新型治疗性靶点
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对泛素特异肽酶47(USP47,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47)的抑制或许能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性靶点来开发治疗携带突变肿瘤蛋白EZH2的恶性血液肿瘤。
Nature:揭示为何新冠病毒Alpha变体在与Beta变体的竞争中胜出
为了长期抗击COVID-19大流行病,了解为什么SARS-CoV-2的一种变体比另一种变体更流行是至关重要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和德国弗里德里希-勒夫勒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平行比较不同的新出现的SARS-CoV-2变体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答案。
《自然》:“加热”恶性胸腔积液,辅助免疫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MPE)是晚期肿瘤的常见表现之一,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36%)、乳腺癌(26%)和淋巴瘤(13%)最为常见。MPE会引起患者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研究表明,MPE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5个月。MPE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为主,如胸腔穿刺引流、胸膜固定,但疗效
研究人员设计“变构+竞争”双重作用模式的高选择性RIPK1抑制剂
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一种受控的细胞坏死方式,受体相互作用激酶1(RIPK1)在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发靶向RIPK1的高活性、高选择性抑制剂能够为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脓毒血症等的治疗提供新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兵、唐炜、许叶春研究团队,以
Cancer Res: N6-甲基腺苷修饰的CircCPSF6激活YAP1促进肝细胞癌的恶性进展
环状RNA(CircRNAs)和N6-甲基腺苷(M6A)修饰广泛参与多种肿瘤的进展,包括肝细胞癌(HCC)。然而,在HCC的发病机制中,CircRNA和m6A之间的串扰仍然难以捉摸。
Nat Commun:新鲜制造的靶向CD19的CAR-T细胞比低温冻存的CAR-T细胞更有效地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
新设计的靶向CD19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19-T)对治疗成人和儿童B细胞恶性肿瘤很有效,尤其是在大学附属医院塞德曼癌症中心(University Hospitals Seidman Cancer Center)提供的医疗场所制造时。这是2021年12月10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一项新的研究的结论。
Neuron:我国科学家解析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环路在社会竞争行为中的调控机制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解析了内侧前额叶皮层微环路在社会竞争行为中的调控作用。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euron》上,题为:Dynamics of a disinhibitory prefrontal microcircuit in controlling social competition。在大脑中,除了80%左右的兴奋性锥体(PYR)神经元负责传
CANCER DISCOV:PD-L1(Atezolizumab)联合VEGF (Bevacizumab)阻滞治疗晚期恶性腹膜间皮瘤的疗效、安全性分析
近段时间,Kanwal Raghav教授及其团队针对恶性腹膜间皮瘤(MPeM)展开了相关研究,以评估PD-L1 (atezolizumab)和VEGF (bevacizumab)联合阻断(AtezoBev)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