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瑞妥®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下肢血运重建术后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批准是基于III期VOYAGER PAD临床研究的正向结果,该研究评估动脉剂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在下肢血运重建术后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的临床获益,这类患者之前治疗选择有限。
Blood:乔建林/徐开林/曾令宇团队报道血小板功能和动脉血栓调控的新机制
众多研究显示, PTK通过介导胞内信号蛋白磷酸化在调控血小板活化和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目前关于PTP在血小板中的研究较少。
Cardiovasc Res: 尼古丁通过胞外囊泡-miRNA加重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
尼古丁是烟草的主要成分,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然而,尼古丁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联系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核酸药物: MicroRNA-212-5p是一种抗增殖的miRNA,可减轻低氧和低氧/低氧所致的大鼠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右心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为特征的疾病。虽然病因复杂,但肺动脉高压的一个特征是伴随着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过度增殖的异常血管壁重塑。
中国团队发现,对于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在预防卒中或死亡方面,与单纯药物治疗相当
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内科治疗相比,支架置入术后患者30天内卒中或死亡率,以及超过30天后1年内相关动脉区域卒中的风险无显著差异(8.0% vs 7.2%,P=0.82)。
科研人员发现大气污染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
大气细颗粒物(PM2.5)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造成约414万人早逝,其中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早逝者占50%以上。然而,目前对PM2.5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
Immunity:科学家揭示线粒体DNA与机体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之间的神秘关联
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人类的血液细胞,揭示了线粒体、机体炎症和DNMT3A及TET2两个基因之间的关联,这两个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能帮助调节血细胞的生长。
Front Nutrit:可可中的黄烷酮或能帮助降低机体血压和动脉的硬化程度
来自萨里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可可仅会在血压和动脉硬化水平升高时才会帮助降低血压和动脉的硬化。
IJC:揭示诱发人类癌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种共同机制
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癌症转移的关键分子或许能作为参与机体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特殊分子,这或许就表明,研究人员有望开发同时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可能性疗法。
英国药理学: 小核酸对子宫动脉适应不良中的新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miR210-ISCU-mtROS轴在子宫动脉适应不良中抑制钙火花/STOCs的新机制,并为理解线粒体扰动在低氧引起的妊娠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