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研究表明,马铃薯是古代杂交的“混血儿”,源自约 800-900 万年前番茄和类马铃薯的祖先意外结合,表明种间杂交是马铃薯块茎这一创新性状的关键驱动因素。
2025-08-01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挑战极端环境生命极限模型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西部进行的科学考察,发现了已知最深、分布最广的化学合成生物群落。
2025-08-01
2025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已审议!
2025-08-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Cell论文:快速起效、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 5‑HT1AR 信号通路选择性的快速抗抑郁新策略,并据此理性设计出候选激动剂 TMU4142,其在抑郁小鼠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快速抗抑郁样效果。
2025-11-14
《自然·神经科学》:中国科学家揭示深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机制,并发现更安全、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法!
DBS高频率刺激STN时,会激活传入轴突,同时抑制STN神经元的活动。这种突触前激活与突触后抑制的对比效应,源于局部神经递质释放的减少,其中谷氨酸的减少幅度大于GABA,从而使兴奋/抑制平衡偏向抑制。
2025-10-1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Science论文:揭开神经信号传递中的“亲吻-收缩-逃逸”机制
这一“亲吻-收缩-逃逸”机制,不仅统一了争议半个世纪的两种模型,同时提示了神经突触高效与高保真传递的结构基础,也为深入理解神经信号传递、突触可塑性以及相关脑疾病的机理提供了新视角。
2025-10-21
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合作论文登上Cell Stem Cell封面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从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高效分化生成 A10 样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A10-like mDA)的方法,证明了移植的 A10-like mDA 神经元可特异性整合到小鼠的大脑神经回路
2025-09-07
《自然》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抑郁症治疗新机制,或将颠覆传统治疗手段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信号分子腺苷是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的关键信号分子。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名为“间歇性低氧干预”的方案,能够以安全、可控的方式诱导大脑腺苷释放,从而产生显著的抗抑郁效果。
202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