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扬教授解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
【生物谷BIOON|编者按】近年来,我国白血病患者不断增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又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自身患白血病的几率呢?生物谷通讯员就白血病治疗方面的问题专访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细胞生物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肖扬教授。
殷勤伟:安全伦理问题将阻碍干细胞应用于临床
10月8日,英国剑桥大学学者约翰·格登与日本学者山中伸弥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发现了生物体成熟的特化细胞可以借助"再编程"回到初始状态,继而改性并发育成为任何一种细胞。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殷勤伟在接受生物谷采访时表示,“这些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大家对细胞和生物体的理解,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值得追捧。
李凯:诺奖或为干细胞研究带来政策性优势
10月8日,山中伸弥和John B. Gurdon 两位科学家成为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获奖理由是“发现成熟细胞能够通过再编程而具有多能性”。生物谷在第一时间采访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子医学中心主任李凯教授,他对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予高度评价。 诺奖或为干细胞研究带来政策性优势 “这一奖项的公布或将影响部分国家和机构对干细胞研究的支持力度。
韩国重新领跑世界干细胞研究?
所谓“干细胞”是人体中一种能分裂成多种功能细胞的细胞,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克服了临床常规治疗的局限性,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黄禹锡的学术造假事件导致韩国禁止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研究,到有条件地解禁人类卵子干细胞研究,再到率性批准了两例干细胞治疗药物上市,韩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韩忠朝: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转化之路
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Perina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又称出生相关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指的是胎盘、脐带、脐带血等围产期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韩忠朝等教授的“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规模制备与保存技术及应用”科研项目对人P-MSC的鉴别、分离、培养、产品制备与保存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白血病的干细胞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免疫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而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干细胞治疗技术。 在2009年,卫生部公布的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审核机构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点机构,这也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相对成熟、有效的细胞治疗技术,这也是6月1日即将召开的2012细胞治疗研讨会重要议题之一。
吴祖泽院士:干细胞临床研究应当被重视
中科院院士吴祖泽在“2012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以《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为题,主要围绕世界各国干细胞研究成果,如何制定规范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行为准则展开。
肿瘤干细胞或将戳中乳腺癌的命门
我们知道,要想完全彻底的治愈癌症唯一的希望就是将癌细胞“斩草除根”。目前我们用于治疗癌症的常见方法还是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然而很多时候,那些似乎已经被治疗消灭的癌症又会卷土重来。
重视临床研究促进干细胞研究发展
Science杂志主编,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D. Kennedy博士曾说:“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 在撰写论文之前,就什么也不算。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来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币,是学术领域的基本表现形式。如果结果没有公开发表,就等于没有做试验,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诺奖再掀干细胞热 卫生部将于年底出台细胞治疗管理规范
上海 2012年10月18日电 /生物谷BIOON/ --10月8日,山中伸弥和John B. Gurdon 两位科学家成为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获奖理由是“发现成熟细胞能够通过再编程而具有多能性”,再度掀起干细胞热。在刚刚落幕的“2012LSAC生命科技论坛:干细胞技术与应用”上,几乎每位嘉宾都在演讲中提到了今年的诺奖,诺奖对干细胞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鼓舞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