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新研究绘制出人类染色体特异性着丝粒图谱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埋藏在人类基因组中的祖先基因组架构。这种保守的染色体特异性框架使DNA序列能够基于保守且功能相关的基序之间的距离简化为数值,从而为染色体和着丝粒生成独特的条形码。
Cell:利用两种超敏感光学仪器发现三种新型脑电波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Schnitzer团队展示了两种互补的新型TEMPO仪器:一种光纤传感器, 以及一种光学显微镜,该设备可提供8毫米宽的脑部图像,并显示小鼠新皮层大部分区域的神经活动。
Science:新研究揭示一系列能够与分子胶降解剂结合的蛋白质表面特征
本研究对CRBN(Cereblon)靶点空间的系统性探索揭示了CRBN的非凡可塑性,重新定义了靶点结合规则,并为在β-发夹G-环范式内外的靶点空间扩展提供了机遇。
Cell:pH依赖性转录凝聚体对炎症反应的调节
这些发现表明,pH 不仅是炎症的结果,也可作为“信号开关”主动调控炎症反应过程,揭示了细胞如何通过内部生化状态反馈控制免疫激活的过程。
Nature Medicine:癌症诊断的“独行侠”——RNA测序如何凭一己之力改写游戏规则
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有力地证明了:一种单一的靶向RNA测序(targeted RNA-seq)技术,或许就能成为那位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能够独当一面的癌症诊断“独行侠”。
Science:征服“不可成药”靶点!AI为蛋白质世界的“幽灵”量身打造分子枷锁
这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无疑是蛋白质设计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提供了一套强大而通用的计算框架,系统性地解决了靶向IDR这一长期存在的挑战。
Nature:病毒也怕“内耗”?研究揭秘噬菌体的“护娃”新策略——反克洛诺斯效应
一些噬菌体之所以要费尽心机地“封锁”被感染细菌的细胞大门,其首要目的可能并非抵御外来病毒的入侵,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自我保护机制——防止自己刚刚释放的病毒后代,反过来“浪费”在已经感染的“亲人”身上。
生男生女并不随机!哈佛大学最新发现:母亲年龄和基因,会影响孩子性别
这项大规模、长期的研究清晰地表明,婴儿出生性别并非完全随机,母亲年龄是影响后代性别比例的重要因素,母亲的特定的基因突变也与生育特定性别后代的倾向性有关。
Cell:研究发现腺相关病毒的一种替代受体
这项研究为 AAV 生物学提供了新见解,并为减少与 AAV 载体相关的剂量相关毒性提供了临床可应用的解决方案。
Science:挑战常规!多巴胺在大脑中的传递方式具有非凡的精准性
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显微镜技术发现,多巴胺在集中的热点释放,使附近的脑细胞能够做出有针对性的快速反应,而更广泛的信号会激活更慢、更广泛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