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_getArticleList_v1618_0_2_10

统计生物“大数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发布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于5月21日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27950个,包括物种115064个,种下单元12886个;其中,动物界56000种,包括鸟类1445种、哺乳类564种、两栖类481种、爬行类463种、鱼类4949种;植物界38394种,包括被子植物31961种、裸子植物289种;真菌界5095种。与2

2021-05-22

水库有壳虫群落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响应研究取得进展

水库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和理化环境信息,为重建和理解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提供了基础。水库是我国东南地区储存水资源的重要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仅广东一省就修建了多座水库,其中,新丰江水库为该省最大的水库。有壳虫是自由生原生动物,也是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作为单细胞生物,其对环境变化敏感。有壳虫具有坚硬的外壳,能够在沉积物中长期保存,已有研究表明,

2021-05-15

古DNA揭示结核病如何塑造人类免疫系统

新冠肺炎(COVID-19)只是一种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新发传染病。而一项新研究利用古人类DNA揭示了在过去2000年里,结核病如何影响欧洲人,特别是对人类基因组的影响。3月5日,相关论文刊登于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该论文不仅对进化遗

2021-03-05

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

   近日,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https://www.chinare.org.cn/pmcc/)。首批200多株极地微生物信息已经实现完全信息标准化及公开共享。据悉,为了提高极地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信息公开,实现未来极地特色菌株资源服务共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团队和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联合研发了极

2021-03-04

国际化“科学岛”何以炼成?——探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月光下的凤尾竹、闻歌起舞的跳舞草、兰科与蕨类形成的“空中花园”……近年来,集热带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园”),通过国际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座联通世界、汇聚英才、叫响业界的“科学岛”。国际合作 硕果累累“一江碧水西折东,勾出半岛葫芦形。”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这样形容版纳园。这座热带植物园创建于1959年,是

2021-02-13

两种竹类新种落户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近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种子大家庭迎来两位特殊的新成员——来自竹亚科玉山竹属(Yushania)和悬竹属(Ampelocalamus)的野外采集种子。在十余年来种质资源库收集的数万份植物种子当中,这批种子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竹子的种类、分布面积、蓄积量、竹材和竹笋产量等方面居世界第一位。竹类植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

2021-01-01

2020年终巨献:重磅级文章聚焦类器官研究新成果!

转眼间,又一年又要结束了,这不2020年即将谢幕,2021即将起航,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里,科学家们在类器官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 Velazquez et al.(2020), Cell Systems.【1】Cell Systems:科学家成功利用合成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加速人

2020-12-31

留住希望的“诺亚方舟”——探访亚洲最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地下,有一座“热闹”的冷库。珙桐、喜马拉雅红豆杉、弥勒苣苔……包括许多珍稀濒危植物在内的上万种野生植物的种子,一同栖身于这座位于昆明的“诺亚方舟”。这处设施便是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全国唯一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库。穿过两重厚重的金属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陈列架,形形色色的种子分类整齐地躺在透明密封罐内。不管春夏秋冬,冷库温

2020-12-12

通过现生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演化历史揭示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过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基于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长期考察研究,重建该地区现生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类群的时空演化动态历史,探讨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及南亚季风发育等重要地质历史事件的假说,揭示这些事件对生物分化、迁移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

2020-11-04

Nature子刊突破:“DNA折纸术”来确定疫苗设计规则,纳米疫苗有望治疗COVID-19等多种疾病!

2020年7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 /——通过将DNA折叠成类似病毒的结构,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类似HIV的颗粒,这种颗粒可以激发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生长的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些颗粒可能最终被用作HIV疫苗。这些DNA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与病毒非常相似,表面覆盖着HIV蛋白或抗原,它们以精确的方式排列,以激发强烈的免疫反应。研究人员

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