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生物谷推荐:8月必看的重磅级研究Top10

  1. ANGEL2
  2. EB病毒
  3. SARS-CoV-2
  4. 乳腺癌
  5. 悲观
  6. 死亡风险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8-25 14:09

转眼间8月份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个月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一下呢?小编根据本月新闻的类型、热度和研究领域筛选出了本月的重磅级研究Top10,与大家一起学习。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1】Sci Rep:警惕!对未来表现悲观的人群过早死亡风险较高!doi:10.1038/s41598-020-69388-y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

转眼间8月份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个月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一下呢?小编根据本月新闻的类型、热度和研究领域筛选出了本月的重磅级研究Top10,与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1】Sci Rep:警惕!对未来表现悲观的人群过早死亡风险较高!

doi:10.1038/s41598-020-69388-y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QIMR Berghofer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相比对未来并不悲观的人群而言,对未来极度悲观的人群发生过早死亡的风险往往较高;然而研究者表示,做一个乐观主义者似乎并不能延长个体的预期寿命。研究者John Whitfield说道,在调查问卷中悲观评分得分较高的研究参与者可能要比悲观得分较低的参与者平均早死两年,而且对未来极度悲观的人群更有可能因心血管疾病和其它原因而死亡(并不包含癌症),从另一方面来讲,参与者的乐观得分与死亡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不到9%的参与者认为自己非常悲观,而男性和女性在乐观或悲观方面的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平均而言,一个人的乐观或悲观程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研究者还发现,抑郁症或许并不能解释悲观情绪与个体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文章中,研究人员收集了大约3000名完成了生活取向测验(Life Orientation Test)的参与者的数据,同时研究者将这项测试作为调查问卷的一部分,而调查问卷中研究人员旨在分析1993-1995年间50岁以上的澳大利亚人群的健康程度。

【2】Science:科学家在细胞中发现一种新型的RNA修饰酶类—ANGEL2

doi:10.1126/science.aba9763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在人类细胞的RNA分子末端识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此前研究人员仅在细菌和病毒中观察到过这种反应,通过追踪其在数千种蛋白质中的来源,研究人员发现,名为ANGEL2的特殊酶类或会执行这种反应,ANGEL2在调节机体对细胞压力反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其在神经变性和代谢性疾病的病理学进展过程中似乎也发挥着主要角色。

RNA分子是一种拥有多种功能的生物分子,研究者指出,RNA链上最后一个糖类分子的化学修饰对于细胞过程至关重要,最开始研究人员分析了这种名为末端环磷酸基团的化学修饰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后来他们在人类细胞中发现了能够移除这种修饰过程的反应,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负责诱发这种反应的特殊酶类。

通过利用蛋白质纯化技术,研究人员就开始追踪这种神秘酶类的轨迹,研究者Paola Hentges Pinto表示,慢慢地,我们从数千种蛋白质组成的复杂集合中筛选出了候选酶类,并追踪了其移除环磷酸基团的能力,ANGEL2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酶类,其属于去腺苷酶(deadenylases)酶类家族的成员之一,该酶类家族能在RNA末端进行完全不同的反应。

【3】Nat Genet:科学家发现一种四链DNA结构或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doi:10.1038/s41588-020-0672-8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发现,一种四链DNA结构(G-四联体,G-quadruplexes)或在特定类型的乳腺癌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为开发个体化乳腺癌疗法提供潜在的新型靶点。1953年,剑桥大学的科学家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细胞中的DNA是一种缠绕的双螺旋结构,60年后,研究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和Steve Jackson通过研究发现,在活细胞中,一种不寻常的四链DNA结构或许存在于整个人类基因组中,这些结构形成于富含鸟嘌呤(G)的DNA区域,当双链DNA中的一条链向外成环,随后自身就会加倍,并在基因组中形成一种四链的“手柄”,最终所形成的结构就被称为G-四联体。

此前,研究人员开发了测序技术和方法来检测DNA和染色质中的G-四联体,结果发现,G-四联体在DNA转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其更易于在快速分裂的细胞基因中出现,比如癌细胞等;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G-四联体在保存的乳腺癌肿瘤组织和乳腺癌活检组织形成的具体位置,研究者利用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22种肿瘤模型中G-四联体的DNA结构。在癌细胞中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区域都会被错误地复制多次并诱发拷贝数量的改变(CNAs,copy number aberrations)。

【4】JAHA:11个国家9万多名参与者研究表明:“臀大腰细”的人群或死亡风险更低!

doi:10.1161/JAHA.119.015189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题为“Combined Influence of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on Risk of Death in a Large Cohort of European and Australian Adul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澳洲迪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与其他身材的人群相比,“臀大腰细”的人群似乎死亡风险更低。

此前研究人员发现,腰围和臀围均与人群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但很少有研究人员将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其与人群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11个国家的30个队列中开展了一项MORGAM(MONICA风险、遗传、档案和专著)研究计划,他们于1986年至2010年间招募了90487名年龄在30-74岁的男性和女性进行研究,参与者均未无心血管疾病史。

【5】Science子刊:我国科学家揭示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中位数为7.76天,而不是4到5天

doi:10.1126/sciadv.abc120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北京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应用概率中的更新理论来减少初始病例报告中的回忆偏差(recall bias),对COVID-19的潜伏期有了新的估计。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他们的平均估计值为7.76天,这比之前估计的4至5天要长,涉及的患者样本量是迄今为止此类分析中最大的。这些结果为卫生当局提供了一个可能更准确的潜伏期数字,可以为采取隔离等遏制措施和调查疾病传播的研究提供指导。

各国和卫生当局已经实施了隔离等各种遏制措施以减缓COVID-19的传播。为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些策略取决于对这种疾病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某人被感染到表现出疾病的最初症状之间的时间---以及它因人而异的程度的了解。然而,科学家们缺乏对COVID-19潜伏期的可靠估计。现有的对4到5天的估计是基于小样本量、有限的数据和可能受患者或采访者记忆或判断偏差影响的自我报告。

图片来源:William Vermi/Martina Molgora

【6】Cell:阻断特殊蛋白的功能或有望增强免疫疗法的效力来增强清除耐药性癌细胞的能力

doi:10.1016/j.cell.2020.07.013

免疫疗法能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从而就能使得部分癌症患者的疾病快速完全缓解,这种疗法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实际上其仅能对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发挥治疗作用,因为肿瘤非常狡猾,其能有效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阻断名为TREM2蛋白的功能或能增强标准免疫疗法药物的治疗效应,从而就有望完全消除肿瘤;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为更多癌症患者提供一种释放免疫疗法力量的潜在新方法。

研究者Marco Colonna说道,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发现了一种能增强肿瘤免疫疗法的新工具,抵御TREM2蛋白的抗体单独使用时能降低特定肿瘤的生长,但当其与免疫疗法药物相结合时我们就能看到肿瘤的完全排斥反应,目前已经有一些抗TREM2的抗体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用于其它疾病的治疗,因此研究人员还必须对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研究来证实这些结果,如果的确能发挥作用的话,后期研究者将会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因为目前有一些抗体是可用的。

【7】Cell Res:突破!中国科学家揭开首个EB病毒核衣壳的原子结构

doi:10.1038/s41422-020-0363-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中山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联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壳的首个完整原子模型。与其它疱疹病毒一样,作为γ-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EBV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外层脂质双层膜、内核衣壳和中间膜结构,核衣壳的组装是感染性病毒颗粒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揭示EBV核衣壳组装的机制或有望帮助设计新型的抗病毒药物。

作为首个发现的肿瘤病毒,EBV是一种最重要的人类疱疹病毒,其能感染全球超过90%的人群,而且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等;相比EBV的医学重要性,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样本制备困难的阻碍,这远远落后于其它人类疱疹病毒的研究,比如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

【8】Cell Stem Cell:神经干细胞移植物有望治疗脊髓损伤

doi:10.1016/j.stem.2020.07.007

利用干细胞恢复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而丧失的功能一直是科学家和医生的雄心壮志。美国每年有近1.8万人患有脊髓损伤,另有29.4万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瘫痪或身体功能减弱,如膀胱控制或呼吸困难。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成功地将神经干细胞的高度特化移植物直接植入小鼠的脊髓损伤部位中,随后记录这些移植物如何生长和填充损伤部位,并与这些小鼠现有的神经元网络整合在一起。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研究者表示,在这项研究之前,在实验室开发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物有点像黑盒子。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出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在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功能得到改善,但是科学家们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9】Science:线粒体或能促进大脑发育期间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的转变

doi:10.1126/science.aba9760

线粒体是能为机体每个细胞提供能量非常重要的小型细胞器,尤其是对于需要能量维持正常功能的大脑,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Flanders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线粒体或能在大脑发育期间调节关键的事件,即如何调节神经干细胞转变为神经细胞;线粒体会在这一精确的时期影响细胞的命运开关,人类这一关键时期的长度是小鼠的两倍,相关研究结果强调了线粒体的重要功能,其或有望帮助研究人员解释人类为何会在进化过程中发育出更大尺寸的大脑,以及线粒体的缺陷如何会诱发神经发育疾病的发生。

大脑是由数十亿不同的神经元组成,当干细胞停止自我更新及分化为特殊类型的神经元时,其首先就会在发育中的大脑中出现,这一过程称之为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其能被精确调控从而产生大脑中复杂的结构,研究者认为,神经干细胞产生神经元的方式上的微小差异或许就是引发大脑尺寸和复杂性极具增加的根源。为了深入解析其中的过程,研究人员对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了深入研究。

【10】Nat Microbiol:科学家成功识别出SARS-CoV-2的进化起源

doi:10.1038/s41564-020-0771-4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重建引发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进化史后发现,产生该病毒的谱系已经在蝙蝠体内传播了几十年了,同时该谱系可能还包括其他有能力感染人类的其它病毒,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未来有效预防这一病毒谱系所引发的疾病大流行具有一定的启示。

研究者Maciej Boni表示,冠状病毒拥有高度重组的遗传物质,这意味着病毒基因组的不同区域或许能从多个来源获得,这就是的重建SARS-CoV-2的起源变得非常困难;如今研究人员就必须识别出所有正在重组的区域并追溯其历史来源,因此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利用三种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来识别并且移除SARS-CoV-2基因组中重组的区域,随后他们构建了非重组区域的系统发育历史,并将其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哪种特定的病毒在过去参与到了重组事件中去,这样研究人员就能重新构建SARS-CoV-2和其最接近的蝙蝠和穿山甲病毒之间的进化关系。(生物谷Bioon.com)

更多精彩阅读:

生物谷推荐:7月必看的重磅级研究Top10

生物谷推荐:6月必看的重磅级研究Top1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