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Cancer:外泌体生物发生、机制、调节和治疗癌症的意义
外泌体是直径约30-150 nm的胞外小泡,由多泡小体(MVB)与质膜融合而分泌。自从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可视化和描述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外显体研究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Nature子刊:东南大学吴富根团队开发基于纳米的原位癌症疫苗,激活全身免疫反应
在过去的十年中,癌症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前景。各种癌症免疫疗法,例如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癌症疫苗、CAR-T疗法等,已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BJP: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靶向递送雷公藤甲素治疗小鼠结肠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地塞米松包裹TP是一种新的方法,既能降低TP的毒性,又能诱导UC和RA小鼠的免疫抑制。其潜在的免疫机制涉及DEXTP靶向体内的DC,抑制DC的激活,诱导DC的凋亡,进而诱导T细胞免疫抑制
J Exp Clin Cancer Res :细胞外小泡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和翻译潜能
细胞外小泡(EVS)是细胞自然释放的颗粒的通用术语,这些颗粒由脂质双层分隔。
细胞外囊泡:伤口愈合的新兴前沿
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对皮肤的健康和创伤或手术后的恢复至关重要。快速愈合伤口、防止感染和形成功能性疤痕是完成愈合过程的关键步骤。
胞外囊泡:作为治疗剂载体的新兴工具
细胞外小泡(EVS)是一种天然的纳米级磷脂双层结构,由真核原核细胞主动释放。
厦门大学吴乔团队揭示肝星状细胞外泌己糖激酶HK1加速肝癌进程新机制
尽管HK2被认为是治疗HK1-HK2+肿瘤类型的理想靶点,该研究提示联合靶向肿瘤自身的HK2和HSCs来源的胞外囊泡HK1将是更为理想的肝癌治疗策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牙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转移miR-330-5p治疗外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脑损伤(TBI)被认为是人群发病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已成为负担全球卫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科学家在肿瘤外泌体检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外泌体作为一种直径约30-150 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可分泌,广泛分布于人体体液中。
南京大学毕艳团队首次发现外泌体介导脂肪-大脑间通讯,并促进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首次发现外泌体介导脂肪-大脑间通讯并促进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