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中国人队列首次揭示,年均PM2.5每增加10μg/m³,食管癌风险上升16%
研究者发现,PM2.5水平每增加10μg/m³,食管癌风险就升高16%!如果将参与者按照PM2.5暴露水平依次分为四组,那么最高组相较最低组,风险足足升高32%!
《柳叶刀》子刊:长海医院王洛伟团队在AI筛查食管癌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可避免92.8%的内窥镜检
这项由中国多家机构发起了食管癌AI辅助筛查研究发现,他们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使用「流行病学调查问卷+AI处理的海绵细胞采样数据」,实现食管癌的高效筛查,AUROC达0.964,并可避免92.8%的内
我国自主研发免疫治疗药物卡瑞利珠单抗,实现食管癌治疗全面覆盖,谱写食管癌治疗新篇章
在疗效出色的同时,卡瑞利珠单抗+化疗方案也相当安全:患者完成新辅助治疗的比例很高(91.7%),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0%,围术期(术后30天/90天)未发生死亡,主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s
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研究者揭示了FBXW7/MAP4/ERK轴可能成为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有效靶点
食道癌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ESCC)占中国人群食道癌病例的90%。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缺乏治疗,食管癌的存活率较低。食管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依赖于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
徐州医科大学: 研究者们为肾细胞癌靶向代谢治疗和预后诊断的发展提供了新靶点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超过三分之一的RCC患者发生转移,四分之一的患者复发。全面分析R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Sci: 血清M6PR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标志物
胞外体是一类纳米级的胞外囊泡,近年来作为一种非经典分泌途径的新介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外泌体的分泌受Rab GTP酶成员Rab27a的控制,并依赖于钙。
CRISPR+类器官,林德晨团队揭示胃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并发现潜在药物
这项研究建立了一个研究早期GEJ肿瘤的类器官疾病模型,揭示了早期GEJ肿瘤TP53/CDKN2A失活相关的促癌机制,确定了在GEJ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代谢和表观基因组变化,有助于GEJ肿瘤的早期诊断和
Nat Metab: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乳酸化组分析揭示了肝细胞癌的代谢适应新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对肝细胞癌(HCC)队列进行了乳酸化组(lactylome)分析。他们进一步对底物蛋白的关键乳酸化位点进行了功能研究,以揭示HCC中新的代谢适应机制。
Sci Transl Med: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出一种用于研究人类胃食管癌的新型类器官模型
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人类组织开发了一种在实验室生长的三维类器官模型,其或能用来帮助深入理解GEJ处癌症发生的早期阶段及其过程,GEJ,即消化系统的食物管与胃的连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