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气候变化致海洋生物迁徙得更快更远

气候变化导致大量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以更快的速度迁徙到更远的海域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国际海洋科学家警告称,气候变化导致大量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以更快的速度游向更远的海域,远离原来栖息的海域。

2012-11-18

:始祖鸟及其近亲排列羽毛方式与现代鸟类不同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徐星研究员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今年九月,Nature杂志还在人物特写栏目中以“China's dinosaur hunter: The ground breaker”为题,特别介绍了这位学者。

2012-12-26

小蜗牛经鸟类吞食消化后仍可存活

北京时间7月24日消息,日本科学家表示,蜗牛被鸟儿吞下肚后,能够完好无损地幸存下来。日本母岛上的暗绿绣眼鸟喜欢吃微小的陆地蜗牛。他们发现,15%的蜗牛经过鸟儿的消化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后仍然活着。 鸟儿排泄物里的小蜗牛能够幸存下来 蚤蜗牛是母岛上最常见的一种蜗牛 这些证据表明,鸟儿的捕食行为可能是蜗牛群体扩散到其他地方的一个关键因素。

2012-11-18

社交学习看来对迁徙的鸣鹤是至关重要的

鸟的迁徙路线——常常有几千英里的长度——究竟有多少受到遗传的控制及有多少是从经验中学到的?这是一个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在设法弄清的谜团。在北美鸣鹤于上个世纪近乎灭绝之后所启动的一个强力的恢复其种群的保护措施现在正给人们提供有价值的见解。Thomas Mueller及其同事分析了为期8年的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Necedah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一个具体的鸣鹤种群的数据,这些鸣鹤完全是在圈养中繁殖的。

2013-08-30

鸟类免遭灭绝或缘于“瘦身”

巨大的恐龙走向灭亡,而最终变为鸟类的小家伙却幸存下来。

2014-06-13

Curr Biol:徐星等有关鸟类手指同源研究获进展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包括古生物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在内的研究者在《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讨论。

2013-06-20

东北亚候鸟迁徙通道兴凯湖实现野生鸟疫病独立采样

东北亚候鸟迁徙通道兴凯湖实现野生鸟疫病独立采样

2013-11-17

Science:澳洲土著人是迁徙史上首个探索者

2011年9月23日,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主导,全球3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基因组研究成果(An Aboriginal Australian Genome Reveals Separate Human Dispersals into Asia)在《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

2012-11-18

PNAS:迁徙的新石器时代男性或影响了史前欧洲人

对古代DNA的一项分析提示,在新时器时代男性比女性更多地迁徙。 Marie Lacan及其同事从西班牙东北部一个古代墓葬洞穴Avellaner洞穴中发掘出的人类标本中提取了DNA。这组作者分析了存在于男性身上的Y染色体和通过母亲传给子女的线粒体DNA。 在该洞穴中发现的7个人中,6人被发现是男性,只有1人是女性。

2012-11-18

Nature:恐龙也会进行季节性迁徙

圆顶龙的骨架。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该恐龙牙齿化石中的氧同位素,证实这头巨兽在一年当中的不同时间在不同的地方饮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个描写候鸟迁徙的句子如果放到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也许要改成“恐龙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因为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恐龙也会进行季节性迁徙的有力证据。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