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鸟类生殖和个体发育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Alida Bailleu、李志恒的关于早期鸟类生殖和个体发育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迄今发现的髓质骨保存最完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证明了髓质骨在骨骼系统中广泛分布这一模式在鸟类演化早期就已经出现。髓质骨(medullary bone)
早白垩世鸟类化石显示鸟类牙齿退化模式的多样性
11月12日,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周爽、周忠和有关基干今鸟型类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齿退化在原始鸟类中的多样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现截然不同的模式。今鸟型类(Ornithuromorpha)是中生代鸟类的一大类群,所有现代鸟类都是从中演化而来的,其最早的化石记录追溯到
研究利用迁徙进化实验揭示合成生物建构原理
11月7日,《自然》(Nature)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陈立实验室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华泰立实验室的合作成果《空间扩展生境定植的进化稳定性策略》(An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to colonize spatially extended habitats)。该研究将空间
迁徙性树突状细胞激活TGF-β来调节CD8 T细胞
2019年10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迁移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调节未致敏的CD8 + T细胞之前可以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使T细胞转换为定植在皮肤的组织驻留T细胞(tissue-resident T cells,TRM)。在他们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中,该小组描述了他们对这些细胞的研究,以
Science:通过植入记忆到大脑中让鸟类学会唱歌
2019年10月5日讯/生物谷BIOON/---动物是通过模仿行为来学习的,比如当动物宝宝模仿其母亲的说话声音,或者年轻的雄性斑胸草雀(zebra finch)模仿年长的雄性导师(通常是其父亲)的求偶之声。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草雀用来学习鸣叫音节长度的神经回路,随后利用光遗传学操纵这种神经回路,构建出一种错误的记忆供幼鸟用来发出它们成年时的求偶之声。相
贝叶斯方法推断中生代鸟类分化时间和特征演化速率
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驰和王敏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利用贝叶斯末端定年法(Bayesian tip dating)推断了中生代主要鸟类支系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及特征的演化速率,并包含这些参数的不确定性,为讨论原始鸟类身体不同部位的形态特征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在原始鸟类演化为现生
研究揭示现生鸟类飞行能力的退化机制
具备飞行能力是鸟类与众不同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因此鸟类的飞行进化成为人们最关注的基本科学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飞行进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已灭绝的古代鸟类或恐龙,有关现生鸟类飞行进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尽管飞行赋予了鸟类极大的生存优势,但现生鸟类中却有百余种(如鸵鸟、鸡等)的飞行能力发生退化,变得无法飞行或飞行能力降低。前人研究发现,形态结构变化(如翅膀变短)和能量节约策略与现生鸟类飞行能力退化有
带羽毛恐龙化石研究揭示鸟类羽毛分子演化过程
侏罗纪近鸟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之一,过去对其功能形态学的分析指示其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直接的化石证据,因此对其飞行能力的推测一直存在争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泮燕红等完成的题为《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证据》的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为探讨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该研究显示,以近鸟龙为代表的带毛恐龙虽然可能具
研究发现鸟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进化机制
脊椎动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是进化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为补偿高海拔环境的低氧分压影响,动物机体通过多种氧传输途径保障氧持续传送到线粒体以支持需氧ATP的合成。在严重低氧条件下为保持动脉氧饱和度,在心肺功能和微循环系统调节的同时,机体需要增加血红蛋白氧(Hb-O2)亲合力以巩固组织氧化水平。已往对安第斯山鸟类研究发现,Hb-O2亲合力的增加是由不同的氨基酸替代组合引起的。
Science:猎奇基因或有助鸟类逃脱气候变化影响
我应该留下还是离开?这是当气候变化让栖息地变得不再适合生存时,所有野生动物都要面临的问题。一项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拥有两个猎奇求新基因变异体或许能帮助一些鸣禽生存下来。和那些因留在原地不动而面临灭绝风险的鸟类相比,拯救生命的迁徙对拥有上述基因变异体的鸟类会更有吸引力。此前研究已经证实,两个名为DRD4和DEAF1的基因同人类、鱼和其他鸟类寻求新鲜事物存在关联。在最新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