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昆明:迁徙的鸟 飞行的姿态(组图)
12月2日,红嘴鸥在游客手中啄食。从1985年至今,每逢初冬时节,来自西伯利亚的成千上万只红嘴鸥都会飞抵春城昆明越冬。在昆明暖意融融的冬日里,红嘴鸥自由自在地盘旋于蓝天,游弋于碧水。从烟波浩淼的滇池,到碧波荡漾的翠湖,到处飞舞着白色的小精灵。市民和游人也慷慨投食,与鸟儿和谐共处,成为春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气候变暖致北欧湿地野生禽类迁徙模式改变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欧湿地的野鸭、天鹅等水禽正逐渐改变它们的迁移模式。 研究人员对1979年以来常见鸟禽的迁移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相比30年前,15种湿地野生动物中有6种迁移时间都在向后推迟,包括灰雁、凤头潜鸭等。有的野生动物甚至延后了1个月。而在英国,随着一些湿地动物数量的减少,其飞行历程也大不如以前。
Curr Biol:徐星等有关鸟类手指同源研究获进展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包括古生物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在内的研究者在《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讨论。
PNAS:人类很可能引发了史前鸟类灭绝
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指出,人类在偏远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可能造成了将近1000种被称为非雀形目陆地鸟的大型、不能飞行的鸟类的全球性灭绝。自从公元前10000年以来,物种就在以空前的速率消失,而这个时期被称为全新世。
科学家创建鸟类鸣管3D模型揭开唱歌秘密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丹麦研究人员已经制作了斑胸草雀的微小发音器官模型。这项研究识别了鸣管器官如何适应于颤音,甚至如何在飞行过程中也能进行调整。根据这个团队的研究,尽管进一步了解了鸟鸣中的神经控制,但是对鸟类身体方面的能力了解的较少。 3D模型的正反面,展示了被肌肉所环绕的骨头。
H7N9病毒传播路径被揭示:迁徙候鸟—鸭群—家禽
禽流感为什么能够传染给人类一直是科学家们想解开的谜。5月1日和5月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科学》分别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科技人员关于H7N9病毒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 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发现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
:新研究称鸟类“印记行为”与甲状腺激素有关
刚出生的雏鸟会将首次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父母”,这就是鸟类的“印记行为”。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鸟类脑内的甲状腺激素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印记行为”是通过直接印象进行的学习行为,只限于鸟类出生后很短时间内,错过了这段时间,这种学习能力就会丧失。
PLoS ONE:一种新型疫苗可保护濒危鸟类抵御西尼罗病毒的感染
2013年7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疫苗,其可以有效阻断西尼罗病毒(WNV)在常见及濒临灭绝的鸟类中进行传播。
芬兰“愤怒的小鸟”发动粉丝保护濒危鸟类
1月4日电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创造者——芬兰罗维奥娱乐有限公司与国际鸟类联盟联手致力于拯救世界濒危鸟类,为此创办相关网站,介绍濒危鸟类现状,推出“愤怒的小鸟”最新版本游戏,并进行捐赠活动。 据芬兰媒体4日报道,罗维奥公司创立的新网站网址为http://birdlife.angrybirds.com,可供“小鸟”粉丝们了解濒危鸟类现状,玩专为此开发的游戏,并为拯救189种濒危鸟类进行捐赠。
BEHAV ECOL :鸟类气味信号的分化可能促进了鸟的物种形成
10月15日,国际行为生态学会期刊Behavioral Ecology,在Editor’s choice 头条发表动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化学通讯研究组对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ous)和小太平鸟(B. japonica) 尾脂腺气味成分分化特点及其在种间识别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