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腾讯 AI Lab 宣布中国首款智能显微镜获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应用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若能尽早检测诊断,病人则更可能得到有效救治。一般来说,癌症的检查和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而在病理学检查过程中,显微镜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钟南山院士曾表示:「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腾讯 AI Lab 联合业界领先的舜宇光学科技、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医学宣布三方研发的智能显微镜已获得 NMPA 注册证,

2020-04-09

Science:利用追踪近距离接触者的移动应用程序控制冠状病毒传播

2020年4月5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期刊上发布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的了解。这一证据使得包括英国NHSX机构和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伙伴能够评估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开发即时追踪接触者的移动应用程序的可行性。如果这些移动应用程序得到迅速和广泛的

2020-04-05

《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与应用专家指导意见》发布

 为进一步提升干细胞救治新冠肺炎临床研究项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协调优势资源,救治(危)重症患者,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3月10日联合发布《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与应用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括概述、实施条件与要求、临床研究的实施、分类管理和注意事项等

2020-04-01

研究人员建立异叶水蓑衣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植物叶形受环境调控产生显着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它是研究植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模型。先前的研究由于植物材料和转化体系不成熟,无法采用转基因技术准确验证基因功能,限制了该领域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科组发现水生植物异叶水蓑衣(Hygrophila difformis)的叶形对环境因子敏感,水陆生境、湿度、温度、光照和CO2等

2020-03-09

数学方法应用于新冠疫情研究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21世纪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Worldometers全球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10日凌晨0时30分许,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55万,达到1554713例;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00多个。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科技人员正在寻找各种能够战胜疫病的有

2020-03-10

气质联用技术在呼吸气无创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对个人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提升,防控、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近年来,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这类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是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质谱作为临床检测新技术,在生命组学、精准医疗以及临床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03-10

研究揭示害虫生防真菌林间应用的种群遗传特征

 2月28日,ISME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牵头完成的题为Population genomics and evolution of a fungal pathogen after releasing exotic strains to control insect pests for 20 yea

2020-03-04

早鸟预售·从研究到应用·2020(第六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工作的热点,是未来健康科学和食品、医药产业的重点方向,引起广泛关注。为及时了解 肠道研究领域的最新突破、肠道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促进肠道微生态领域的产、学、研、医多方合作。自 2015 年以来,生物谷已经 成功举办五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研讨会,参会人数达到**规模,是国内有影响力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之一。2020(第六届

2020-02-26

《柳叶刀》通讯: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Clark Russell及其同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糖皮质激素使用的述评中总结了严重的人类冠状病毒(SARS-CoV和MERS-CoV)感染以及其他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证据。其观点与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指南一致:除非在临床试验的前提下,否则不应将糖皮质激素应用于2019-nCoV引起的肺损伤或休克中。

2020-02-21

近期外泌体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简介外泌体是由多种活细胞通过内吞-融合-外排等一系列生物学机制而形成的,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纳米级微小囊泡。其最早是在1983年由Johnstone RM等研究羊成熟网织红细胞过程中囊泡的形成时发现,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都可以被一些细胞以胞吐的方式所释放,如:免疫细胞、干细胞、肿瘤细胞,且广泛分布于外周血、尿液、唾液、腹水、乳汁、脑脊液等多

20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