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Host and Microbe:肠道细菌噬菌体竟与人类执行力和记忆力有关,脑肠轴或增加新成员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身体被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在内的数万亿微生物占据,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共生菌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一个由人体和共生菌群的多元复合体。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细菌,这些肠道菌群的失衡,影响着人类肥胖、肠炎、自身免疫疾病、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甚至影响人类寿命等等。因此,有必要了解人类的肠道细菌以及感
Cell Research:我国科学家重构哺乳动物血管发育早期的动静脉特化模式
心血管系统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形成并执行功能的系统,深入了解血管的起源、命运决定、谱系发生等的调控机理对于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进而寻找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但哺乳动物胚胎血管发育早期,动静脉命运决定的细胞演进和分子事件仍不清楚。近日,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一项题为“Heterogeneity in en
Cell:免疫细胞或会在转移到大脑的肿瘤上留下指纹线索 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癌症脑转移的新型疗法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来自15个人类大脑转移中超过10万个恶性和非恶性细胞的数据,揭示了跨越7种不同类型脑瘤的转移细胞的两种功能性原型,其每一种都包含免疫和非免疫细胞的类型,相关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研究转移性脑瘤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路线图,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疗法来改善癌症转移性患者的治疗。
Nature:利用大脑类器官揭示不同的自闭症风险基因对大脑发育产生相同的影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三个不同的自闭症风险基因实际上影响着神经形成的相似方面以及发育中的人类大脑中相同类型的神经元。通过在称为“大脑类器官(brain organoid)”的人类大脑微型三维模型中测试这些基因突变,他们发现在这三个风险基因中,每个都存在类似的整体缺陷,尽管每个风险基因都通过独特的潜在分子机制发挥作用。
《自然》双重磅:肠菌“脑控”实锤了!科学家首次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同时证实,清除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物有望治疗自闭症
一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文章表示,肠菌及其代谢物作为大脑发育和行为的关键调节器,竟会加重焦虑症状。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Sarkis K. Mazmania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由小鼠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4EPS被吸收到血液后,经全身循环进入大脑,通过影响大脑中的髓鞘形成来影响小鼠的复杂行为,导致小鼠的焦虑加重[1]。而且,这项研究
JEM:揭示人类机体肺部巨噬细胞发育的分子机理
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肺部巨噬细胞是如何发育的,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减少机体的器官损伤,对于后期开发治疗肺部疾病的新型疗法至关重要。
百亿级国家战略启动后,2022“中国脑”如何再出发?
蒲慕明说:“基础研究的终极目标,除了对自然界外在宇宙的研究,还有对人类内在宇宙,也就是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人脑拥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是科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也是医学上最大的挑战之一。为此,脑科学研究成为各国科技发展必争的前沿高地。我国也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对大脑运作的原理仍然知之甚少。这是一个投资规模
PNAS:神经干细胞疗法联合药物图卡替尼或有望帮助改善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神经干细胞与HER2抑制剂药物图卡替尼(tucatinib)联合使用或能改善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小鼠的生存。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了利用工程化神经干细胞来进行脑部肿瘤药物运输的有效性,并有望帮助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性手段来抵御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大脑转移。
Neuron:我国科学家发现重复刻板行为的脑-脊髓神经环路
自我梳理是人和动物清除自身体表异物(例如污垢)的本能重复刻板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病理性重复刻板行为被认为是发现自闭症和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发病机理的窗口。然而,大脑与脊髓之间如何协同引发重复刻板行为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近日,我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在神经科学刊物《Neuron》杂志发表题为“A brain-to-spin
Nature子刊: RIOK2是人类血细胞发育的主要调节因子
贫血是衰老、慢性肾脏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共病。然而,在血细胞发育中调控造血分化的转录网络仍未完全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