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团队揭示外泌体可作为诱饵阻断多种新冠突变株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多款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被开发出来,并展示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然而,随着疫情的扩散和持续,新冠突变株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了现有的疫苗和药物的效果。2022年1月20日,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刘慧平、方德宇等人在 Nature Comm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Circ
首个临床试验:唾液外泌体小RNA可作为食管癌检测和预后标志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食道癌是世界年新增人数第8,年死亡人数第6的恶性肿瘤。而且,食管癌在中国尤为突出,全球每年新增和死亡的食管癌,均有超过一半在中国。在我国,绝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属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而患者在诊断时往往已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为了提高患者的
. Adv: 含miR-204外泌体改善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干眼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的干眼病的特点是眼表广泛的炎性破坏,导致难以忍受的疼痛和视力障碍。目前的治疗方法提供的好处有限。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揭示蛙皮素受体亚型3经细胞外囊泡的新命运
近日,国际细胞分子生物学领域知名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肖华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激动剂诱导的细胞外囊泡有助于将功能性蛙皮素受体亚型3转运到受体细胞》(Agonist-induc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ontribute to th
J Immunol: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期间线粒体稳态的改变或会损伤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 从而使其无法有效抵御细菌性感染
来自范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期间,线粒体稳态的改变或会损伤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从而使得中性粒细胞无法有效抵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新型GRAB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胞外ATP的时空动态变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类分子细胞内外广泛存在。胞内的嘌呤类分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而胞外的嘌呤类分子则作为信号分子(被称为“嘌呤类递质”),通过作用在其相应受体调节呼吸调控、味觉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还参与调节癫痫、疼痛、炎症反应、脑外伤和缺血等病理状态。
Cell Metabol:除了胰岛素外 科学家又发现了另一种能调节机体血糖水平的特殊分子—FGF1!
2022年1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100年前,胰岛素的发现为数百万名糖尿病患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和希望的大门,从那时起,机体胰腺所产生的胰岛素就被一直认为是治疗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比如糖尿病)的主要手段,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题为“FGF1 and insulin control lipolysis by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脂肪源性细胞外小泡中的多种RNA及其治疗潜力
脂肪组织被认为是能量储存和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产生和分泌大量的脂肪因子,通过血液循环,特别是细胞外小泡(EVS)调节远处的靶点。
肝细胞源性外体miR-27A通过抑制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激活MAFLD中的肝星状细胞
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外泌体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肝细胞(HCs)和肝星状细胞(HSCs)之间的串扰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临床上取得的成功,肿瘤微环境(TME)在寻找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