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自然·免疫》:刷新认知!IFN-γ信号竟然会抑制杀伤性T细胞抗肿瘤活性!

这项研究发现了IFN感应性的丧失在多个动物模型中使得肿瘤对ICB更加敏感。这可以通过两种机制介导,第一是经典MHC-I类分子的上调能够抑制NK细胞,第二是非经典MHC-I类分子Qa-1b的上调可以通过

2022-11-22

礼来进博会携手艾德生物和燃石医学,三方合力助力中国肿瘤精准诊疗新发展

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学时代,新时代下肿瘤精准医学需要药物和诊断的协同。

2022-11-07

重磅 | 人人可及,时空组技术Stereo-seq再次升级

未来,时空组学将朝着智慧实验室、多样本多组学、便捷与开放的平台方向,打造全方位的时空生态系统,降低科学发现的门槛,赋能更多领域的科学研究。

2022-11-04

类器官与蛋白质组的应用研究

生物谷携手安迪生物召开的空中讲坛《类器官与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将于 11 月 17 日 14:00 正式上线,邀请业界资深从业者,展开相关研究干货分享,并与直播间观众进行问答互动,欢迎观看!

2022-10-31

《神经病》:首个大型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证实,血液标志物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可行!

Planche团队的这个研究首次在接近真实世界特征的大型前瞻性队列中,证明了血液中测得的AD标志物和脑脊液中同类标志物的中度关联;血液和脑脊液中p181-tau蛋白和神经丝轻链蛋白的浓度,

2022-11-25

《细胞》: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曹鹏团队揭示“恶心-呕吐”反应的神经生物机制

通过多种前沿的技术,曹鹏和他的团队发现位于肠道上皮的EC细胞可以感知肠毒素。EC细胞被激活后会分泌大量五羟色胺,表达五羟色胺3型受体的迷走感觉神经纤维捕获这一信号后被激活

2022-11-16

Nature:绘制人类大脑类器官发育的多组图谱

这些数据揭示了多模式单细胞基因组和类器官技术在了解人脑发育的基因调控程序方面的非凡潜力。该研究为如何利用人体模型系统和单细胞技术重建人类发育生物学提供了一个框架。

2022-10-24

GUT MICROBES:饮食异黄酮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和脂多糖生物合成减轻炎症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约有280万人患病,比2013年的患病率高出30%。M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

2022-10-18

《JAMA·肿瘤》:让最毒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翻倍,BRCA1的这个变化要警惕!

,基线有WBC BRCA1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受试者,将来更容易患TNBC和HGSOC,HR分别为2.35和1.93。也就是说健康绝经后女性,有WBC BRCA1启动子区甲基化的个体将来患TNBC和HGS

2022-11-14

欧盟批准抗PD-L1疗法Libtayo:无论PD-L1表达水平或肿瘤组织如何,均显著延长患者生存!

Libtayo是第一个在晚期宫颈癌3期试验中被证实与化疗相比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的PD-1抑制剂:Libtayo与化疗相比,将死亡风险降低31%。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