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癌细胞》:食管癌精准免疫治疗获突破!剑桥大学卢欣教授团队揭示,肿瘤内单核细胞可作为生物标志物

来源:奇点糕 2023-07-13 17:26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检测TMC可通过二代测序(NGS)完成,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与TMB同时检测,更好地预测EAC免疫治疗效果,乃至推广到更多已普遍采用免疫+化疗联合治疗模式的癌症当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们接连不断的临床研究成功,让食管癌的治疗格局在最近几年迎来了巨变,特别是针对我国多发的食管鳞癌(ESCC),ICIs+化疗的联合方案,已有望覆盖从晚期到可手术患者的治疗全程。

 

不过公正地说,当前的食管癌免疫治疗还不够精准,除PD-L1表达水平外,临床仍然缺少指导用药、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相关探索得快马加鞭了。

 

今天发表在Cancer Cell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就揭示了有望指导食管腺癌(EAC)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牛津大学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卢欣教授团队发现,EAC中浸润的单核细胞数量较多,与患者接受ICIs+化疗后更好的临床结局有关,将该指标与肿瘤突变负荷(TMB)联合应用,预测功效还能更好。

 

图片

论文首页截图

 

卢欣教授团队的研究基于一项临床I/II期试验(LUD2015-005)开展,该研究主要入组无法手术的EAC患者,先以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治疗4个周期,并±单次CTLA-4抑制剂治疗进行“免疫增敏”,再接续度伐利尤单抗+化疗的联合治疗,这种治疗模式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13.4个月。

 

图片

LUD2015-005研究设计及患者生存期数据

 

从影像学检查的肿瘤体积变化来看,约40%的患者通过治疗实现获益,这个比例和临床实际情况差异不大,而且前4周的免疫治疗(ICI-4W)就足以使肿瘤缩小,可决定患者临床获益的因素是什么呢?

 

研究团队对33例EAC患者在治疗期间各个时间点的肿瘤活检样本,采用RNA批量测序、单细胞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等手段展开全方位分析,并与正常组织样本匹配,还借助了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等外部数据库的资料。

 

第一个发现来自RNA批量测序:与治疗前相比,ICI-4W期间肿瘤样本内表达上调最明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毒性炎症有关,如T细胞趋化因子(如CXCL9/10/11)、T细胞/NK细胞标志物(如CD2、CD3/E)、细胞毒性分子(如GZMA/H/K)等。

 

研究团队以此定义了一组基因特征“INCITE”,纳入基因的表达上调幅度与EAC患者的治疗应答,即肿瘤是否缩小高度相关,不过INCITE特征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免疫治疗的长期疗效,为此研究团队又进一步筛选出12个预测效能最好的基因(INCITE-12),这样既能提示长期预后,又更便于临床使用。

 

图片

INCITE特征的确立和具体情况

 

接下来,研究团队对比了临床获益与未获益患者活检样本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PD-L1表达水平并不能预测ICIs+化疗的获益,但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s)提示与临床获益相关的基因,却大多与髓系细胞有关,而不是T细胞或免疫检查点,看来操控EAC免疫微环境的主角,就藏在髓系细胞之中。

 

基于对健康人及临床研究患者共6.5万个细胞的单细胞测序,研究团队开展了进一步分析,发现EAC中确实存在更多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1型)和中性粒细胞,且它们普遍表达与免疫治疗临床获益有关的固有免疫相关基因。

 

借助反褶积(Deconvolution)算法,研究团队得以确定了单核细胞与免疫治疗获益的关系:12例肿瘤单核细胞含量(TMC)较多的患者,有8例(67%)能够达到临床获益,而单核细胞较少患者的临床获益率只有25%(5/20)。

 

TMC还与抗癌治疗的“金标准”,即EAC患者的OS显著相关(HR=0.38, p=0.0008):高TMC患者的中位OS为24.3个月,低TMC患者则仅为8.6个月,而其它免疫细胞亚群都不存在与患者临床结局的明显相关性。

 

图片

TMC与EAC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

 

TCGA等外部数据库资料则显示,TMC与EAC患者临床结局的这种相关性,仅存在于接受含ICIs方案治疗的患者群体中,且TMC最适合预测EB病毒阴性/微卫星稳定型(EBV-/MSS)EAC患者的临床结局。

 

最后,研究团队分析了TMC与TMB等现有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关系,发现TMB与TMC是相互独立又互补的关系,二者联合使用与ICIs的缩瘤疗效(在ICI-4W期间)相关性更强,也与患者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有相关性。

 

图片

TMB+TMC的预测作用

 

分析还显示,ICI-4W期间临床获益患者的肿瘤单核细胞含量反而明显下降,这是因为ICIs改写了单核细胞等髓系细胞的表型,使它们更有利于抗肿瘤免疫,具体表现为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I/II型经典树突状细胞(cDC1/cDC2)增多等,这可能在机制层面解释了TMC为何能预测EAC免疫治疗效果。

 

图片

研究内容总结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检测TMC可通过二代测序(NGS)完成,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与TMB同时检测,更好地预测EAC免疫治疗效果,乃至推广到更多已普遍采用免疫+化疗联合治疗模式的癌症当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