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两类神经元的起源机制或能揭示大脑中所出现的特定细胞多样性
来自MIT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大脑皮层中的两种关键的细胞类型是如何从小鼠机体单一的祖细胞产生了,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特殊的遗传和分子因素或能促进两类中间神经元发育为不同身份的细胞,相关研究结果或为研究大脑中细胞多样性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模型。
Nature子刊揭示激肽选择性识别和缓激肽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徐华强团队联合王明伟团队,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以Molecular basis for kinin selectivity and activation of the human bradykinin receptors为题发表研究成
研究揭示麦类特异转座子重塑小麦环境适应的调控网络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是基因组中可移动的DNA元件。小麦族物种的转座子呈现爆发性增长,基因组高达3-16 Gb,85%以上由TE组成,而与之亲缘关系密切的二穗短柄草基因组只有272 Mb。可以说小麦的基因是“散落”在TE的海洋中,那么这些TE群体仅仅是自我复制垃圾序列,还是会影响宿主的基因活性与适应性呢?中国科学
20多年来首个新一类抗真菌药!Brexafemme在美国上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仅需服药1天!
Brexafemme是治疗VVC的第一个口服非唑类药物,在大中华区由翰森制药开发。
硫肽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文课题组对c型硫肽Sch40832核心二氢咪唑并哌啶结构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阐释,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硫肽类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核糖体肽类天然产物,大多具备良好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在针对细菌耐药性研究方面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硫肽类抗生素在结构上均包含唑杂环、脱水氨基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困难类群物种鉴定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挑战之一。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基于2-3个质体片段和核糖体ITS序列的植物标准条形码(一代条形码)在植物物种鉴定和隐存种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然而,一代条形码在不同类群中分辨率差异较大,在较多木本植物类群中鉴定率不高。基因组浅层测序技术可以
Nature:科学家有望开发出非阿片类的镇痛剂来治疗人类慢性疼痛
来自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研究突破,或为开发新型非阿片类镇痛药来安全且有效地治疗神经性疼痛提供新的思路。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现邻氨基吡啶炔基类抗过敏化合物
过敏性疾病是慢性疾病,常见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结膜炎以及特应性皮炎等,机体针对抗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为主要特征。由于过敏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抗过敏类治疗药物主要是纠正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和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而药物存在副作用强、靶点单一及响应率低等缺点。目前,从根本上控制并抑制过敏性炎
首创肽-药物偶联物Pepaxt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3期临床:疗效优于泊马度胺!
Pepaxto(melflufen)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种抗癌肽-药物偶联物(PDC),可将烷化剂马法兰高效导入骨髓瘤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