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癌症》:华人科学家发现特异性清除胃肠道癌细胞的新方法
胃肠道肿瘤(GIC,包括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一旦发生转移治疗方法有限、预后差。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例GIC新发病例,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科学家开发一种通过小规模测序检测癌症DNA的新方法
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会释放部分DNA片段到血液中,这些来自肿瘤组织的DNA片段会携带突变。
Nat Med: 科学家揭示肠道微生物与癌症免疫疗法反应相关性
肠道微生物组已成为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的肿瘤外在预测生物标志物。该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与癌症免疫疗法反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Molecular Psychiatry:我国科学家揭示压力应激导致焦虑与代谢异常的神经机制
本研究揭示了钙离子通道蛋白Cav3.1驱动的VMH神经元簇状放电在控制焦虑样行为和能量消耗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为治疗慢性压力诱导的情绪障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我国科学家揭示肿瘤驻留的胞内细菌竟可促进癌症转移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西湖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肿瘤驻留的胞内细菌通过增强宿主细胞抵抗血液中机械压力的强度,促进肿瘤进展期间的癌细胞存活,从而促进癌症转移。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4月7日在线发表在
Nature子刊:科学家成功武装CAR-T细胞来更好地抵御多种人类癌症
来自乌普萨拉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武装CAR-T细胞,其或能增强机体抵御癌症的免疫防御力,其或有望帮助成功治疗实体瘤。
Neuron:我国科学家发现了强光镇痛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
近期,暨南大学研究团队在Neuron杂志线上发表了题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area for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bright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深入阐释了强光镇痛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
科学家如何利用纳米技术来改善癌症的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纳米技术在改善癌症研究领域上取得了多项成果,也大大推动了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1】JCR:利用较低、较频繁剂量的纳米药物或能增强癌症疗法的治疗效率doi:10.1016/j.jconrel.2022.03.008被称之为纳米颗粒的微型结构能携带物质进入机体的特定部位,比如其能将化疗药物运输到
Cell子刊:中国科学家发现,运动促进神经元发生关键在硒
中国有句老话,叫“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别说,运动促进神经元再生的机制还真跟“吃”有关。这个“吃”说的不是我们吃饭,是我们的神经元从血液中摄取硒元素来发展自己。来自澳大利亚、德国和中国联合科研团队发现,神经前体细胞摄取硒元素是运动介导神经元发生的关键,并且可以缓解老龄和海马损伤带来的学习和记忆障碍。该研究近期发表在《细胞·代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