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华大等机构揭示鸭嘴兽多条性染色体和卵生之谜
1月7日,华大与浙江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公布了单孔目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并首次通过全基因组的数据研究了单孔目多对性染色体以及哺乳动物部分性状的演化过程。作为最早与其他哺乳动物分歧的物种,单孔目(如鸭嘴兽、针鼹)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们了
一大类哺乳动物基因在将相邻精子连接在一起的细胞质桥上并不完全共享
2021年1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根据一项对包括小鼠、猕猴和男性在内的生物体精子的新研究,一大类哺乳动物基因在整个精子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并非完全共享。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睾丸中的基因表达模式往往相对于其他所有组织表现出异常。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14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Widespread haploid-biase
Sci Adv:揭秘名为心磷脂的脂质化合物帮助产生细胞能量的分子机制
2021年1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酵母进行研究,揭示了一种名为心磷脂(cardiolipin)的脂肪化合物帮助产生细胞能量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阐明影响人类机体代谢的疾病的发病机制,比如心脏病、糖尿病和巴斯综合症等。心
研究揭示核纤层蛋白对人源细胞中染色质高级结构及染色质运动状态的调控
细胞核内DNA完全展开长达2米,而一般细胞核的直径仅有10—20微米,因此基因组在细胞核内处于高度折叠的状态,同时不断发生运动变化。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具有有序性和动态变化性,构成细胞核中各种生物学过程的全新调控层次。通过成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者发现染色质高级结构分为染色质环(Loop)、拓扑关联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IFN-γ协同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和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关节病。目前尽管以单向免疫抑制治疗为策略的慢作用抗风湿类DMARDs、生物类DMARDs和靶向合成DMARDs等治疗方案,在部分RA患者治疗中已获不错的临床疗效,但仍有超过50%以上的患者疾病未能获得缓解。因此,亟待探寻安全有效的RA治疗新技术。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
Nature:揭示染色体碎裂导致癌细胞耐药性机制
2020年12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癌症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健康疾病之一,这是因为与某些疾病不同,它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演变以逃避和抵制治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称为“染色体碎裂(chromothripsis)”的现象是如何破坏染色体,然后让它们以最终促进癌细胞生长的方式重新组合。
Nature:揭示染色质调节导致多样化抗体产生机制
2020年11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我们需要各种类型的抗体来协助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而我们的基因组经过精巧的调整,可以产生这些抗体来满足新出现的需求。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不仅我们的DNA,而且它的结构和包装,协助我们产生多样化的抗体。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
研究揭示转座子在近着丝粒异染色质区调控机制
异染色质是指基因组中用DAPI染色较深、相对不开放的区域。这类区域被认为是基因组中的“黑洞”。以往研究认为,异染色质的基因组通常处于沉默状态。随着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异染色质并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细胞间期异染色质的稳定可以保证基因组结构的稳定。分裂期的异染色质,尤其是位于着丝粒区域以及近着丝粒区域的异染色质,其稳定性可帮助遗传信息在
Stem Cells Transl Med:全球首个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脐带衍生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安全降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加快康复时间
2021年1月9日讯/生物谷BIOON/---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DRI)和细胞移植中心主任Camilo Ricordi博士和他的国际合作者团队正在报告一项突破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脐带衍生间充质干细胞(UC-MSC)输注安全地降低了最严重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风险并加快了康复时间。Ricordi博士的同行评审论文于2021年
质谱流式技术 - 改善人类健康的强大技术
质谱流式技术 - 改善人类健康的强大技术 过去二十年,尽管癌症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许多癌症依然对现今的治疗方法不敏感。因此,我们必须开发新的治疗方法。虽然通过患者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药物(免疫疗法)潜力巨大,但由于人类免疫系统及其应对癌细胞的方式非常复杂,这种前景广阔的治疗方法尚未大范围实现。为了成功开发免疫疗法,我们需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