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JHG:染色体的重组失败或许只是卵细胞的一个共同特征而已

2020年12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超过7%的人类卵细胞中含有至少一组不交换的染色体对,这或许就显示出了极高水平的减数分裂失败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从人类卵细胞发育开始,就有相当大一部分比

2020-12-17

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引起核内染色质结构调控证据

 染色质是真核生命遗传物质DNA在细胞核内的存在形式,染色质根据细胞的活动状态和响应过程,如DNA复制、基因转录、DNA损伤响应和修复等,进行结构调节。染色质结构受电离辐射发生双链断裂(DSB)后的解聚现象已有报道,但是学界缺乏关于核内原位的染色质结构改变的证据支持,DNA发生双链断裂后,损伤响应和修复蛋白形成的修复聚合体亚结构图像亦不清楚。近日,

2020-11-05

两篇Science论文构建出胎儿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的人类细胞图谱,有助揭示人细胞生长和发育机制

2020年11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布罗特曼-巴蒂精准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两个细胞图谱,用于追踪人类细胞类型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和染色质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译为染色质可访问性)。其中的一个细胞图谱绘制了15种胎儿组织中单个细胞内的基因表达,

2020-11-16

研究观测染色质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

 近年来,Z型DNA(Z-DNA)的研究引发关注,但是在细胞中对其进行观测还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种简便可靠的手段对其进行直接观测。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黄青课题组与郑州大学张凤秋课题组合作,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观测并研究染色质重塑中DNA的B-Z构象转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2020-11-01

Sci Adv:关键染色体蛋白的突变或会诱发多种机体神经发育疾病

2020年12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Histone H3.3 beyond cancer: Germline mutations in Histone 3 Family 3A and 3B cause a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neurodegenera

2020-12-08

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染色体级醋栗番茄基因组序列

醋栗番茄是栽培番茄的野生祖先种,以其优异的抗性、浓郁的风味、可与栽培番茄直接杂交、快速转育优良性状等特点,广泛用作现代番茄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其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充分挖掘该野生种质资源的育种潜力和价值,促进番茄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醋栗番茄的基因组研究受到研究者关注,此前已有个别基因组草图发布,但是,这些草图并不完整,高度碎片化,限制了它们在育种

2020-12-02

研究揭示开放核小体导致染色质松散的分子机制

 常规核小体的结构包括一个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组装而成的蛋白核心,一条在组蛋白核心上缠绕1.6圈、长度为147 bp的双链DNA。核小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对DNA组成和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均不敏感。组蛋白变体可改变核小体和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转录,在迄今测定的所有单核小体结构中,组蛋白H3变体核小体是构象改变最大的CENP-A核小体,结构

2020-10-23

多篇文章揭示染色体的奥秘!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染色体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重要研究成果进行解读来揭示机体染色体的奥秘,与大家一起学习! 【1】Nature:揭示MSL复合物特异性识别雄性X染色体机制doi:10.1038/s41586-020-2935-z人类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这种染色体的不平衡也延伸到了动物王国的其他分支。有趣的是,不起眼的果蝇

2020-11-24

研究揭示大丽轮枝菌通过调控脂代谢和次生代谢以影响致病性的机制

微生物,特别是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谢物,该物质和初生代谢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但对微生物适应外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应对非生物胁迫还是生物胁迫。大丽轮枝菌是棉花黄萎病的致病原,影响棉花纤维的产量和品质。在侵染宿主时,大丽轮枝菌会分泌大量次生代谢物,这些次生代谢物干扰了宿主的正常生命活动,使宿主免疫力

2020-12-06

Nature:揭示胚胎干细胞利用独特的策略保护它们的染色体末端

2020年11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通常而言,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缩短。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来保护它们的端粒。他们发现mESC并不像大多数细胞那样,将暴露的端粒作为受损的DNA处理,而是调用通常仅在发育的最早阶段使用的基因,以避免不必要的D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