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材料促进玉米生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植物种质与分子生理、功能基因组学团队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害生态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在解析碳纳米材料促进玉米生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碳纳米酶作为新一代人工模拟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萌芽期。该研究发现自主合成的阳离子型富勒烯水溶性衍生物(IFQA)作为新型碳纳米酶,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可显着促进氧化胁迫下玉米和
Microbiology Spectrum: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毒素团队揭示黄曲霉Fus3-MAPK信号路径调控黄曲霉生长及毒素合成新机制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等同于粮食增产。霉菌及毒素污染是导致粮食品质劣变,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丝状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 (AF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毒性、最具致癌性的天然化合物,毒素通过污染粮食、饲料等进入食
Cancer Discovery:科学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肺癌发生脑转移的可能机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型肺癌在肺癌患者中占比高,其常用治疗药物为奥西替尼,该药疗效显着,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不足之处是接受治疗的患者仍然会发生癌症脑转移,其转移机制尚不清楚。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的癌细胞
Nature Plants:阐明干旱信号调控碳转运和根系生长的分子机制
干旱造成作物生产的损失,危害粮食安全。植物因其固着生长的特性而难以躲避所受到的胁迫,被迫进化出适应逆境的机制。植物通过关闭气孔、减缓生长、衰老和休眠等“节流策略”,减少干旱下水分和养分的消耗;植物还利用强大的根系、向水性以及C4和CAM光合途径等“开源策略”,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维持干旱下的生长。解析开源策略调控机制,是作物抗逆节
研究揭示大型食药用菌的高温适应性生长机制
热胁迫是大型食药用真菌栽培中最常见的环境胁迫之一,解析真菌耐热机制、选育耐热品种一直是食药用菌研究中的热点。硬毛粗盖孔菌(Coriolopsis trogii)是一种广泛分布、适应高温生长且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白腐真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5℃左右,是研究真菌耐热或者高温适应性机制的良好材料。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生
我国科学家揭示竹子茎秆快速生长的机制
竹子是一种独特的禾本科植物,它的茎秆生长迅速,如毛竹的幼嫩茎秆(笋)一天生长可达1米。这种特性使其能够与其他树木竞争,从而适应森林环境。以往对竹子木本茎快速生长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近期,我国科学家开展了竹子新基因功能演化的研究,揭示了其茎秆快速生长的遗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Biol
研究揭示赖氨酸调控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添加赖氨酸可通过影响肝脏蛋白质和脂质代谢,进而调控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营养(Animal Nutrition)》上。据团队首席科学家屠焰研究员介绍,犊牛阶段是获得优质成母牛的调控“窗口期”,前期研究发现赖氨酸是犊牛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缺乏会抑制犊
Science子刊:蛋白MAPK6促进癌症生长并让癌症抵抗mTOR激酶抑制剂的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支持酶MAPK6的癌症促进作用的新证据。他们指出MAPK6通过激活AKT途径促进了癌症的生长。这些发现表明,干扰癌症中MAPK6活性的疗法可能为癌症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科学家发现小鼠青春期前后骨骼生长模式转变的机制
哺乳动物在进入青春期后,骨骼从快速增长(lengthening)模式逐渐转变成缓慢增粗(thickening)模式,然而变化的机制仍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团队揭示了小鼠青春期前后骨骼生长模式转变的细胞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标题为“Tracing th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研究揭示竹子茎秆快速生长的遗传机制
演化创新(evolutionary innovation)贯穿于整个生命之树(Tree of Life),如被子植物的花和鸟类的羽毛分别为植物和鸟类开拓和适应新的生态位提供了重要前提,其如何产生是演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新基因是演化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几乎所有物种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孤儿基因(特有新基因),而孤儿基因有多